第414章无风不起浪(1 / 2)
建安二十二年,冬。
武汉,尚书令府。
孟达坐在法正对榻,拱手笑道:“多年未见孝直兄,不料君被大王拔为尚书令,当是可喜可贺。”
法正嘴角含笑,说道:“多赖大王赏识,否则以正浅薄之能,何以位列尚书令!”
庞统转任江淮副都督,汉昌国尚书令之位则是空了出来,法正则是从汉昌太守升迁为尚书令。空缺的汉昌太守,在诸葛亮的举荐下,由楚人桓阶出任。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初时鼓动张羡反叛刘表,帮助曹操;曹操南下荆州时,北投襄阳。然金口之役时,曹操大败,桓阶被二刘所俘,
桓阶被刘琦所掠后,因自身名望及过人的能力,被委以要职。后刘备继承刘琦势力,桓阶转为刘备效力。
任职期间,盖或是尽心竭力,勉励做事。被诸葛亮所重视,刘备带走法正远征寿春,汉昌郡无郡守履职,诸葛亮则举荐桓阶出任汉昌太守。
孟达微叹了口气,说道:“孝直兄屡建功绩,得被大王所器重,迁任尚书令。然达却窝居巴东偏僻小郡数载,难施大志,或有虚度光阴之感。”
带路三人党,依据三人不同的贡献,刘备委以不同之用。张松潜伏益州多年,开国后任尚书仆射;法正因与刘备情投意合,故而出任汉昌太守。
至于孟达的话,其功绩不如张松,与刘备的关系也不及法正亲密,故而在开国之后被外放出去,出任巴东太守。
三巴之中,巴东郡因位于三峡地带,户籍尤为稀少,是为偏僻之郡。
孟达得见老友法正官职不断往上迁,而自己却原地踏步好几年,心中难免羡慕或是阴郁。然孟达也是话里有话,常言爱哭的娃娃有奶喝。
法正心有所感,为孟达倒了盏茶,说道:“子度何出所言?”
“子度治巴东汉蛮皆服,教化百姓,厉行法教。大王多有称赞子度,言子度治巴东当有大才小用之感。”
“孝直何以欺我?”
孟达吐苦水,说道:“自张松之事后,蜀之降人多受排挤。且南方之中,楚人为贵,吴人次之,蜀人殿后。我关中流落之人,除有声望者,或有握兵权者,多是不受重用。”
法正脸色微正,呵斥说道:“大王治下常是委人以贤,何来宠信楚人之说?”
“孔明,琅琊人;张子布,彭城人;王仲宣,山阳人;徐元直,颍川人;鲁子敬,下邳人;……,君何言大王多爱楚人之士,而不用北人乎!”
顿了顿,法正提醒说道:“子度莫忘大王先入荆楚,后下吴越,再取巴蜀。楚人之所以尊,皆因大王早得楚人相助。”
相比历史上,刘备清一色用楚人及北人治蜀,今时位面好了许多。刘备下江东后,得到大批江淮士人,以及吴人效力。
今南汉因霍峻、诸葛、刘琦等多种人物因素,及南汉首都在武汉之故,故楚人地位会高,但高层与中高层绝非清一色楚人或是某个地区的人。
但孟达后半句没有说错,今南汉较蜀汉虽疆域大了三倍,但分蛋糕的人可不只多了三倍,而是多了吴越、中原、徐淮等士人。对于他们这些后入南汉者,可获得机会实在少。
盖或是知道自己失言,孟达面露尴尬,告罪说道:“达仅是难展手脚,郁闷之下,口有失言,还望孝直见谅。”
法正语气放缓,说道:“子度如何与凡人相同?你我之间有迎奉大王取蜀之功,且子度文武兼济,今后必有大用,何以自叹难展才华乎?”
闻言,孟达面露笑容,说道:“孝直升迁尚书令,今后当有劳君为达美言。”
“你我为同乡之人,何以言谢?”
法正多有无奈,说道:“今下之语,子度出堂之后,切不可与外人胡乱言语,否则歹人得之,上报与大王。大王或不治罪,但必得罪‘楚人’尔!”
楚人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即是籍贯为荆楚之人,广义即是在荆楚生活多年之人。
按照广义而言,法正之前说的诸葛亮、王粲、徐庶都能称为楚人。因为他们南入荆楚多年,在荆楚定居,结交楚人为友。互相举荐同学、友人为官之下,势必引入大量楚人。
让外人得知孟达抨击楚人,言多受刘备宠爱,或有结党营私之嫌。其间心胸狭隘者,当会上奏弹劾孟达。
“这是自然!”
孟达从身侧取出木盒,移到法正跟前,笑道:“南中特产,特送与孝直。”
法正打开木盒,见盒中竟是奴隶契具,笑道:“蛮仆珍贵,子度从何而来?”
孟达品着茶,笑道:“糜南中治蛮,多出蛮仆。达治巴东,遏江水之道,多有往来。孝直贵为尚书令,出入寡有奴仆,今何以显贵乎?”
由于南方人烟稀少,诸葛亮执政以来,下达禁蓄汉奴令。之前所蓄之汉奴,诸葛亮不予追究,甚至可以买卖。但在刘备开国后,禁止买卖汉民为奴。
汉民不能为奴,又因大量军功集团兴起,导致南中的奴隶价格暴涨。因而坐拥南中聚宝盆的糜芳,赚得盆满钵满。孟达仅是受益者之一。
“子度千里述职,何需如此客气!”
“些许南中特产,兄何以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