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道!不道!(1 / 2)
不道!不道!
九掌摘下一片叶子示众云:
生也不道,死也不道,不道!不道!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
掌门在思考自杀的勇气源于:意识。比如,意识告诉你——你没有选择生的权利,更没有选择活的权利,那么,是不是就会有选择去死的权利呢?
死亡是人类面临的另一个比生还困惑人类的终极问题,“悟到死生如旦暮,信知万象一毛轻”。佛家早就把生死悟透了,然而,禅还要来问生邪死邪的问题,从根本上讲,佛和禅是打开世界的方式不同,即思维方式的不同。比如自杀,禅是由这件事引出人们的思考,而自杀者是由某一种意识所引导。如果这个世间没有死亡,也就不会去思考。
话说一个禅师叫:道吾,有一次去吊唁之人,慰问生者,意思是去参加追悼会。渐源拍着棺材问:“生邪死邪”,意思是问真如之体是往生了,还是真的死去了?问题是语言的事,可是生死却不是语言的事。这个渐源还停留在有无生死的问题上,离正证悟还很遥远。于是,道吾才又回答说:“生也不道,死也不道”,意思是不能说是往生了,也不能说是死亡了,亦如龙吟雾起,虎啸风生。
人的一生,没有人能一帆风顺,也没有人生下来就能了解这个世界。原生家庭,学校的教育,乃至走入婚姻,又或是一个人走过一生,无论遇到多少人,亦不过是一个人的修行。掌门很少遇到悟性高的求道人,却常常遇见刻舟求剑的古板之人。我们终极一生,很少有人能够逃脱那个过去的自己,也只有自己意识到,就算是高明的师傅,也很难点化愚钝的徒儿,而生死边缘的事情,也没有逻辑和道理可讲,故师云:“不道!不道!”。丧车背后悬药袋,悔不慎当初。可惜,一切都回不去了,故霜云:“洪波浩渺,白浪滔天,觅什么先师灵骨?”,天下的道理多了去了,亦不过是打开世界的其中一个法门。你若是不得清净心,又到哪里去寻找你先师所启发你的真如佛性呢?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菩提般若智慧,世人本来自身都具有,只由于心受迷惑,无法自己开悟,这才需要靠更高智慧的人,予以开导启示来认识佛性。”是故道吾也是老婆心切,苦口婆心想要接引渐源,这倒是像极了当下的许多父母,怕孩子走上邪路,怕孩子沉迷游戏,怕孩子遇到挫折就轻生,于是,像道吾那样喋喋不休,始终没有放弃对渐源的接引。渐源后来至一小院,闻行者诵《观音经》云:“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才恍然大悟,当时错怪先师,比如诗人写诗,只因她自己就是一首诗。作家写故事,他自己就是一个故事。哲学家讲哲学,他自己本身就是哲学。禅师讲禅,他本身就是禅,这里的现比丘身而为说法,应该用比丘的身份来接引人。
我们常常会说,假如我是你,我就不会那样做。问题是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是我,你是你,所以,感同身受是很难去做到的,更别说我变成你,你变成我。当我们听闻人们的离世是通过一种非正常死亡时,虽然心痛,但是,却又说不出什么来,只是感觉心寒。
相传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北方之森林,林中幽邃且寒,初为该城人弃尸之所地,为罪人居住地,其后泛称弃尸之所为“寒林”。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块寒林之地,里面放着那个被我们抛弃人的心。《陈书孝行传谢贞》:“气绝之后,若直弃之草野,依僧家尸陀林法,是吾所愿。”而在华哥哥家民间里,这些总是让人忌讳的,故也才说不见七贤人女游尸陀林,隧指尸问云:“尸在这里,人在什么处?”亦如纵身一跳,弃身寒林。苏轼有诗云:“弃身尸陀林,乌鸢任狼藉。”
掌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只履西归
传说达摩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以后,便离开少林去禹门(今洛阳龙门,禅栖在千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达摩死后,他的尸体按照佛教的礼仪装殓入棺,十二月隆重地移葬在熊耳山,在hen省陕县的定林寺内为他建造了一个墓塔,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