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诚意(1 / 2)
要不要在半路上伏击拓跋悉鹿,曹羲、夏侯绩、傅嘏等人反复商量,一度分歧严重,争得很激烈。
一向保守的曹羲希望能主动出击,在半路上截杀拓跋悉鹿,不让他与沙陵城外的鲜卑人会合。
对有兵力优势的敌人,抓住机会,各个击破,显然更合理。
从这几天的交战情况来看,那个提供消息的神秘人显然是信得过的。他提供的每一条信息都得到了验证,让他们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这个人很可能就是刘猛的弟弟诰升爱。
既然如此,中途伏击拓跋悉鹿的风险就是可控的。
等拓跋悉鹿赶到沙陵,鲜卑人兵力更多,再想击破他就难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算有风险也应该赌一财,更何况风险并不大。
夏侯绩和傅嘏都表示反对。
到目前为止,那个匈奴人传出来的消息是可靠的,但他一直不肯表露身份,就说明他还在观望,甚至有从中渔利的可能性。之前的消息可靠,不代表这个消息就可靠。
我军骑兵数量有限,一旦袭击不成,反而中了埋伏,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之前所有的战果都会填进去,还会留下极大的隐患。
没有骑兵,仅凭步兵,是很难和数倍于己的鲜卑人对抗的。
相反,让拓跋悉鹿赶到沙陵并不见得是坏事。
首先,鲜卑各部落之间勾心斗角,部落越多,互相提防的心理越重,未必能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当年潼关之战,西凉大军不断赶来,诸将惶恐,唯有武皇帝不忧反喜,正是出于这个道理。
事实也证明,西凉兵越多,矛盾越大,并不能万众一心。
马超与韩遂生隙,就是西凉兵最后崩溃的主要原因。
其次,拓跋悉鹿没有作战经验,突然一下子指挥近十万大军,你觉得他能指挥得好?
最后,之前的战斗已经表明,就算鲜卑人有兵力优势,阵而后战,我军依然有足够的把握。只要自己不出错,鲜卑人就别想突破我们的阵地。
既然可以稳健的防守,何必冒险进攻?
夏侯绩拿出潼关之战的例子,曹羲不好再说什么。
这时,荀勖送来消息,他带着太原郡的百姓,押送一批粮草、物资赶来。因为太原壮丁大部分都已经从军作战,现在负责运送的民伕中有不少是女子,自保能力有限。为了安全起见,希望曹羲、夏侯绩能派人接应一下。
曹羲有些为难。
人派少了不够用,人派多了,又有可能被鲜卑人趁虚而入。
这可怎么办?
傅嘏却来了精神,提出一个建议。
散布消息,就说魏军收到消息,得知拓跋悉鹿率领精锐赶来增援,担心被困,所以主动撤退。
与此同时,又散布另一条消息,说太原送来了大量的粮食、物资,正在赶往沙陵的路上。
这两个消息看似不同,其实是一件事的两个侧面。只要鲜卑人足够聪明,他们一定会猜到事情的真相,然后主动出击。
在野战中夺取粮食、物资,显然要比从沙陵城内或大营中夺取更容易。
他们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这样,魏国就可以调动鲜卑人,让他们奔袭二百里,主动来战。
对骑兵来说,二百里虽然不算太远,还是能消耗不少马力。
此外,鲜卑人不擅步战,只要选择合适的地形,就能强迫鲜卑人放弃骑兵的优势,主动与魏军短兵相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