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万里征途第一步(1 / 2)
见夏侯玄神情尴尬,何晏没有再说,把话题拉回到关中试行改制的事上来。
他虽然不想去关中吃苦,却愿意为夏侯玄出谋划策。
这也是在实现他的理想。
这件事看起来简单,不过是在关中试行改制罢了。可是细想起来,其实并不亚于全面推开。
首先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关中与周边诸郡的关系?
夏侯玄身为征西将军,都督的可不仅是关中,甚至不仅是雍州,还包括凉州。
将关中诸郡抽出来试行改制,其他郡循旧不改,必有矛盾。
还是说,天子有意将夏侯玄从征西将军任上调离,让他专心改制?
考虑到对三公的新要求,这并非不可能。
夏侯玄对此不以为然。
他认为改制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是关系到大魏能否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相比之下,征西将军不值一提。如果有必要,他甚至愿意自免,毋须天子开口。
何晏撇撇嘴,无言以对。
他知道夏侯玄没说空话,他是真的不在乎。
别说征西将军,就算是太尉或者大将军,他都未必会放在眼里。
他现在一门心思要做大魏的贾谊。
两人讨论的话题最后集中在选举制度上。
关中户口有限,这些年又有大量的羌胡内徙,选举制度绕不开这些人,天子化胡为汉的政策也要求他将羌胡纳入其中。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大多羌胡都不识字,甚至连自己的姓氏都没有,更别说做官必须的学问了。如何选官,才能人尽其才,又不影响公平,是事先要考虑的问题。
夏侯玄想请何晏去关中开设学堂,目的也正在于此。
如果能将羌胡教化好,使其略知忠孝仁义,兵力就不成问题了。
如果在关中选择本地儒生担任教习,那些人未必肯尽力,以免影响他们自身的利益。
夏侯玄和何晏谈了很久,何晏还是不愿配合。
他一把年纪了,吃不了那个苦,受不了那个罪。
更重要的是,改制的风险太大,他吃过一次亏,怕了。
夏侯玄很失望。
——
和夏侯玄聊了大半天,曹芳身心疲惫,感觉身体被掏空。
回到御营,吃完晚餐,他难得的没有加班,散了一会儿步,就回帐休息了。
张云英很诧异,刘招弟、刘宪也很意外。
本来计划和她们一起消暑纳凉的呼延药见状,也决定早点回去。
天子晚上不办公,钟会大概率也会早点休息。晚上有大把时间,说不定还能办点正事。
看着呼延药离开,曹芳和刘招弟等人闲聊了起来,说起了一件事。
匈奴人的贵族传承一直很稳定,从冒顿那时候开始,就固定在五个大族之间,这么多年都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这五个大族就是单于一系的挛鞮氏加上四个大姓:呼延氏、须卜氏、丘林氏和兰氏。
刘招弟、刘宪就是挛鞮氏,改姓刘,是因为刘曾是汉人最尊贵的姓氏,而匈奴人又自称是王昭君之后,汉帝的外甥,所以冒姓了刘。
匈奴单于、左贤王、右贤王之类的高级首领,都出自挛鞮氏,也就是现在的刘氏。
四姓则是等级稍逊一筹的小部落首领,大的千余落,小的数百落。
但匈奴人还没有正式形成嫡长子继承制,只要是挛鞮氏,都有资格成为大部落的首领,比如刘豹刘于扶罗的儿子,刘宽是呼厨泉的儿子,刘猛则是去卑的儿子。
曹芳问刘招弟,刘猛的其他兄弟呢?
其实,他关心的是刘猛的生母是谁。
说起这件事,是因为曹芳怀疑刘猛的生母可能不是别人,就是蔡琰(*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