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上下同欲者胜(2 / 2)
因为巡幸匈奴南部的计划推迟,曹芳多出了两个月的时间。一直停留在兹氏是不行的,他计划到其他地方转转。
刚透出口风,便接连有人进谏,应该去祁县。
理由有很多。
有的说,祁县曾是匈奴右部的驻牧地,如今匈奴右部被灭了,但民心未安。天子巡幸,可以安定民心,鼓舞士气。
有的说,祁县在官道上,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如今从关中运来的粮食就要经过祁县,应该予以重视。
也有人更直白,祁县是故太尉王凌的故里。他下葬的时候,陛下没去。他如今已经入土为安,陛下应该去看一看,以示对老臣的恩宠。
除此之外,王允也是汉末名臣,陛下若是能派人祭墓,也可以收拾人心。
大魏是禅代大汉,不是灭了大汉。大汉的名臣,大魏同样应该表示尊敬。
对这些意见,曹芳不置可否。
他时常找王昶聊天,打听一些太原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自然也包括太原的名士。
有一次,他看似随意地提起了王允,问王昶对王允的看法。
在这些天的进谏中,王昶一直没有公开发表意见,但他也不掩饰希望天子巡幸祁县的观点,只是不主动提而已。
听到曹芳的问题,他直言不讳。
王允是汉末士风的受害者。
从后汉中期开始,随着儒家学说深入人心,士林风气变得越来越偏激。越是出格的事,越容易传播,也就越成名。
对于那些仕途不畅的人来说,邀名甚至成了唯一的办法。
祁县王氏本来并不有名,至少不如太原王氏。如果王允本人是个普通人也就罢了,偏偏他还是个文武双全的奇才,不甘心在郡县为吏终老,剑走偏锋就成了必然的事。
他成功了,但也养成了习气。但凡遇到分歧,他往往会选择激进的那个方案,而不是稳妥的那个。
王昶对王允的严厉批评让曹芳很意外,但是随即一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王昶本人崇尚刚柔并济,甚至以柔弱自守为高,对王允那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做法本质上无法认同。
批评王允,也能让人觉得他事君忠直,公正无私,不偏袒祁县王氏。
毕竟祁县王氏也是晋阳王氏的一个分支。
此外,将王允置于士风受害者的位置,也能为祁县王氏博取同情。
如此士风可不是太原本地特色,而是中原士林风气的侵染。
真要追究责任,源头不在太原,而在中原。
文武双全才是太原特色。
比如他自己。
搞明白了这一点,曹芳表示赞同王昶的观点。
“幽并凉出名将,绝非偶然。文武并重,本该是士之风尚。重文轻武,崇尚空谈,正是后汉衰落之由。就这一点而言,或许比宠信宦官伤害更大。害死王允的不是李傕、郭汜等西凉将领,而是以袁绍为首的关东党人。”
曹芳轻拍膝盖,叹息道:“夫子尚中庸,山东党人却事事偏激,实在有违夫子之道啊。”
王昶脖颈一凉,整个人都麻了。
我只是批评一下王允的性格偏激,怎么成了攻击关东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