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自愧不如(1 / 2)
得到了增援,王濬改变了之前的防守态势,决定主动进攻。
将设置在河道中的障碍物清除,大军向东进发。虽然河道狭窄,大型战船无法通航,中小型战船还是可以走的。用来运兵、运粮,既节省力气,又减少消耗。
王濬之前已经将地形打探清楚,安排得井井有条。
曹兴看在眼里,大为惊讶,转而对天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王濬第一次统兵,就能指挥近三万大军,这是天生的名将。
普通将领能指挥的兵力通常都在千人左右,能指挥万人的就是大将,可以独领一部。能指挥数万人作战的将领就是难得的名将,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多年的历练。
这就是权贵子弟在军中难以立足的原因之一。
他们可以凭着背景、身份占据高位,有权指挥数万人马,却没有足够的能力。不是大权旁落,就是指挥不灵,最后搞得一团糟,轻则师出无功,重则损兵折将。
最典型的就是曹爽伐蜀。
曹爽辅政之初,名声还是好的,转折点就是正始五年的伐蜀之役。因为表现太差,不仅损兵折将,更让人看尽了笑话。
他们都是将门子弟,既有实际经验,又有父辈荣荫的加成,也只能指挥数千人至万人作战。尽管如此,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得心应手,需要时间来磨合。
天子安排他们配合毌丘俭作战,就有让他们向毌丘俭学习的意图。
像王濬这样一开始就指两三万人作战,而且章法分明,绝不是努力就可以做得到的。
这是天赋。
难怪天子重视此人,悉心栽培。
佩服天子之余,曹兴也对夏侯绩刮目相看。
他们几个人中,最先领悟天子意图的就是夏侯绩。
当天晚上宿营时,曹兴提着一壶酒,来到夏侯绩的大营,准备向夏侯绩讨教讨教。
夏侯绩不在中军大帐里,曹兴一问,才知道夏侯绩去巡营了。在将士们安定下来之前,夏侯绩是不会休息的。
曹兴听了,有些惭愧。
在这一点上,他不如夏侯绩。
借着等夏侯绩的功夫,曹兴在帐中闲坐,翻看夏侯绩摆在案上的兵书。
天子亲政之后,花费了大量的力量整训北军,仅是兵书就准备了好几部。有武皇帝曹操批注的《孙子兵法》,有太尉王凌批注的《孙子兵法》,还有故豫州刺史、建威将军贾逵留下的兵法。
这些原本都是私传的兵法,被天子收集起来,作为训练禁军将领的教材。
当然,更多的还是由诸将子弟回忆写成的战纪。
作为曹休嫡孙,曹兴就参与过这样的编撰。
不出意外的话,毌丘俭夺取濡须的战纪很快也会编撰成文,成为以后培训用的教材。
夏侯绩的案上就摆着这些兵书、战纪,里面还夹着不少纸条。随便一翻,上面写满了批注,字迹、墨色新旧不一,一看就知道不是一次写成。
曹兴随便翻了翻,竟然看到了濡须之战的总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