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不识趣的老臣(1 / 2)
曹芳自己琢磨了一番后,命人召尚书令丁谧来商量。
王基转为荆州刺史后,曹芳本想补一个五兵尚书接替王基,可是找了一圈,不是不胜任,就是已经有了其他的安排。既胜任又没安排的,又看不上五兵尚书这么一个六百石的小官。
朝堂上全是人,但真正想用人的时候,却没有合适的人选,也是诡异得很。
丁谧看了文书后,建议曹芳亲征。
抛除孙权的挑衅不论,毌丘俭刚到任,人事关系可能还没理顺,加之不熟悉水战,迎战诸葛恪的胜率不大。万一受挫,不仅毌丘俭本人的威信会受到影响,朝廷用人也会遭到质疑。
更重要的是兖州的谣言。
妖马的谣言看似荒谬,实则用心歹毒。令狐愚既是王凌的外甥,又是曹爽的故吏,之前曾受曹爽牵连,刚被赦免复任不久,正是要重树威信的时候。有人诬陷他,赶他走,本质上还是针对朝廷。如果朝廷顺势解职令狐愚,会有人怀疑是朝廷自导自演,就是为了将令狐愚调集兖州。
如此一来,不仅王凌会心生不安,那些被朝廷赦免的人也会担心朝廷赦免只是权宜之计,等形势稳定之后再秋后算账。
所以,借着这个机会东征,调整兖豫青徐四州的人事,消除隐患,也是帮毌丘俭一把,好让安心对付诸葛恪。
曹芳觉得有理,但他还是不想东征。
车驾一动,就是数万人马,沿途郡县要迎来送往,正常公事受到干扰,额外开支也会非常大。再加上官员趁此机会吃拿卡要,层层盘剥,对普通百姓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
今年收成不好,百姓的日子本来就难过,这不是雪上加霜么。
万一车驾过后,诸葛恪退了,境内却出现了叛乱或者盗贼,影响更恶劣。
丁谧没有强谏。
他知道天子虽然年轻,又刚刚亲政,却不是什么也不懂的少年。他蛰伏十年,能将曹爽、司马懿都蒙在鼓里,可见手段不一般。之前囚禁司马懿时,天天去问道,现在还时常拿出司马懿的传记揣摩,用力之勤,他可是都看在眼里。
曹芳随即又召太尉王凌来。
听说诸葛恪在东兴筑堤,王凌哑然失笑,抚着胡须,从容说道:“说起来,诸葛恪也是孙权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后辈了。他如果觉得司马懿已故,大魏就无人能胜他,未免太天真了。”
曹芳有些疑惑。“这和司马懿有什么关系?”
他熟读司马懿的传记,没看到他有与诸葛恪交锋的记录。
王凌解释了一番。
魏吴隔江而战,吴国虽然将前锋推进到江北,但主要精力还是在濡须水一线,其他地方如庐江的舒县、皖城因运输不便,并没有长期驻守。
当年诸葛恪外放为丹阳太守,用三年时间,招募了几万山越为部曲,自以为实力大增,就进驻皖城,修筑城池,摆出一副要长期驻守的模样,与现在东关筑堤类似。
当时司马懿为太傅,觉得吴军进驻皖城对魏国不利,决定亲率大军去拔掉这个据点。
结果司马懿到了舒县,诸葛恪就主动撤退了,被调往柴桑。
后来听到消息说,孙权担心诸葛恪太年轻,不是司马懿的对手,白白折损,所以下令诸葛恪撤退。为了让诸葛恪听话,还找来术士望气,说不利交兵云云。
从各种消息来看,孙权对司马懿是很忌惮的。
现在司马懿死了,孙权又不怕了,派诸葛恪来挑衅,未免可笑。
大魏人才济济,司马懿虽然死了,能打败诸葛恪的人却多的是。
看着一脸自信的王凌,曹芳知道他最想说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