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各有各的算计(1 / 2)
钟会解释了一下自己的理论。
他认为,以德也好,以力也罢,都是不全面的,唯有将德与力结合在一起才能战无不胜。
这就需要谋。
最高明的谋略,就是将德与力都发挥到极致。德胜则不战而屈人之兵,力胜则摧枯拉朽,无坚不摧。德与力互为补充则百战百胜,使己愈强,敌愈弱。
最让曹芳满意的一点是,钟会跳出了务虚的理论探讨,采用了更务实的考量办法。
能否战胜对手,是衡量谋胜的唯一标准。
如果认同这一点,就不必去争论不可能有结果的力胜、德胜,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取得胜利。
这符合他的思路。
他从来不打算禁止纯理论的探讨,只是不希望所有人都去务虚。
毕竟还有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仅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两人正说着,王凌、王明山父子赶来了。
行礼之后,曹芳赐座,王凌在席上就坐,王明山陪坐在身后。
王凌属于晚婚晚育的模范,年近四十才娶妻生子。大儿子王广才不惑,小儿子王明山刚刚弱冠。年近六十还能生子,王凌身体真不错,称得上老当益壮。
当然,比起钟繇七十五岁生钟会,这也没什么。
王凌的四个儿子都很出色,最出色的当属王明山。王明山不仅武艺好,有一手百发百中的箭术,还精通书法。这些年,他一直在王凌身边,协助王凌处理文书的同时,也在学习行军布阵,是王凌重点培养的继承人。
曹芳与王明山见过面后,也对王明山非常满意,接受了王凌的建议,先让王明山在太尉府见习一段时间,然后再安排其他任务。
这次让王凌带着王明山来,就是想调王明山来参谋军事,负责军事情报的收集。
虽说具体的军事情报只能依赖前线将领,但朝廷必须知情,不能被前线将领牵着鼻子走。至于战略级的情报分析,更应该由朝廷来掌握,而不是前线将领自行其事。
这就需要一个既有军事经验,又有足够才智的参谋。
王明山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曹芳问了几句太尉府的日常事务后,随即提到了钟会刚刚提的建议,并且热情的向王凌推荐。
钟会心中得意,嘴上还是谦虚了几句。
王凌倒是不反对这个方案。
换作以前,他就是前线将领,自然不会赞同这个建议。可他现在是太尉,而且年近八十,不可能再出镇地方,也就没有为前线将领考虑的必要了。
能在任上推行一些有利于朝廷的政策,青史留名,当然是好事。
更何况天子器重幺儿王明山,显然有意让王明山来负责此事,他哪有推辞的道理。
只是出于老臣的谨慎,王凌还是提醒曹芳,在朝廷设置参军,必然会与前线将领职权冲突,有夺权的嫌疑,事先应该与诸将进行沟通,并划分好各自的权限,尽可能的减少冲突。
除了与前线将领可能有冲突之外,还可能与尚书台的五兵尚书有职能重叠,可能要对五兵尚书的职权做进一步细分。
涉及到机构调整,尤其是新设立一个机构,这些事都是难免的。
听王凌说到五兵尚书,曹芳心里有了底。
王凌对王基的不配合很不爽,这是想借机削王基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