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王戎二三事 广陵散再响(1 / 2)
第141章王戎二三事广陵散再响
“竹林七贤”中最后一个是“王戎”。
讲到王戎,就不得不先大致讲一下此时“南赡部”的形势格局。
此时的“南赡部”,历史进程正处于南北朝时期,世家与望族极度兴盛繁荣。
而南朝望族,则以侨姓“王谢桓庾萧”为首,其次才是原东吴的“顾陆朱张”。
《南史.侯景传》中载:
“请娶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侯景原来是北朝叛将,投降南梁后受梁武帝重视,于是他请求要娶王谢家的女儿,想通过与“王谢”联姻来保住自己的权位,不然他没有安全感。
但梁武帝说王谢门第太高了,只让侯景从朱张以下的望族选择。
从这一小则轶事中,就可以看出这时的望族势力之强大,梁武帝出身于号称皇族的“兰陵萧氏”,却连要求“朱张”二家嫁女的权利都没有,更遑论说指挥侨姓排名更在“萧氏”之前的“王谢”了。
所谓“侨姓”,概指的就是衣冠南渡的中原士族,因“侨居”江左得名。
所谓“王谢”,则是指“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这两家望族。
在晋朝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族人,从北方南迁至金陵。
后因王谢两家之王导、谢安及其后继者们于江左五朝的权倾朝野、文采风流、功业显着而彪炳于史册,成就了后世家族无法企及的荣耀,为后人所嫉羡。
故有“王谢”之合称。
“王谢”影响力十分煊赫,后世便逐渐以“王谢”为高门世族的代称了。
例如唐人羊士谔在《忆江南旧游二首》诗中,就有“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之句。
刘禹锡《乌衣巷》亦如是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若具体对比两家,“王”在“谢”前,王氏比之谢氏,其实又更加厉害,甚至曾有过“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这里的“马”,就是指“司马氏”。
王戎姓“王”,正是出身于的“琅琊王氏”的超级世家子弟,他与山涛类似,都是会当官、且最后当上大官的人物。
只不过与山涛四十岁才开始做官、“大器晚成”这种流传在外的名声不同。
王戎流传在外的名声,是抠——
他祖父王雄是幽州刺史,父亲王浑是凉州刺史,他是标准名门之后加“二代”。
他也不是没有钱,他当官之后日思夜想就算计着要怎么敛财,身家很阔。
但他有钱却舍不得花销,不仅对自己十分吝啬,对身边人更加吝啬。
有一次,他的女儿要嫁人,跟他借钱数万很久没还,结果回娘家后,王戎就一直黑着脸没个好面色。
等到女儿还钱了,他才有些笑脸。
另外还有一次,王戎有一个侄子正要结婚,王戎于是给了他一件单衣,但结婚之后又把这件单衣要了回来。
出身于煊赫世家,最后却活成了“葛朗台”一样的人物,足见其抠。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竹林七贤”还是凡人身时的轶事了。
他们死后成神,现在都是神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