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掩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1 / 2)
第90章掩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一说到名教,朱允熞还是有些认知的。
所谓名教,并不是西方的宗教,而是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
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确定的,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所设置的一整套行为规范。
名教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没有名教,就没有家天下。
皇帝轮流座,明年到我家。
老朱缓缓说道:“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以及天下的读书人,他们忠于的,其实不是咱老朱家,而是名教,是天下读书人的利益。”
“只要你注意维护这一点,你就无数忠于你的人,源源不断的为伱所用。”
“记着,你可以杀他们,可以打他们,但一定不能去触犯名教之根本,一定要做出维护读书人利益的样子。”
“你如今已有才名,有声望,这便是立身之本。”
“你之前说大明真正的危机,在文官而不在勋贵,说得既对,也不对。”
“勋贵是真的会起兵造反的,你需要时刻注意这一点。”
“但文官不一样,你只要用“名教”将他们束缚,他们就反不了。”
“否则,他首先就会被自己所在集体抛弃,被其他文官抛弃。”
“即使他们人数再多,遍及整个朝堂,但他们想要挟皇帝,都只能以大义的名分,而无法明目张胆的造反。”
“你只要牢牢把握这一点,就能对他们生杀予夺,如笼中鸟一般,任你起落。”
“方孝孺,黄子澄,齐泰等人,他们在儒林中的威望很高,是如今天下读书人的带头人,你用他们,就是给天下读书人做一个榜样。”
“表明咱老朱家,看重读书人。”
“不过,你也无须忌惮他们。必要的时候,你若想杀,就可以杀之,再换一批人用就行了。”
“只要大义的名分还在,天下读书人还认你在维护他们的利益,那便没有任何问题。”
“记住,有名教,才有忠臣,你才有人可用。”
“若没有名教大义,你将无人可用。”
听到这里,朱允熞仿若被骤然点醒,瞬间明白过来。
后世都以为东林党误国,文臣误国。
正是因为他们,才导致大明的局势每况愈下,直至亡国。
但回过头看,东林那群人,说破天也就是敢嘴巴上批判一下朝廷。
真让他们造反,再借他们一百个胆子也不敢。
或者说,他们骂归骂,但还是要为朝廷办事。
若是造反,都不用皇帝出马,他们自己内部,就会先将这个人拍死。
文官死谏,拿名分来要挟,就是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但皇帝对他们要打要杀,又十分容易。
后世有学者评论说,华夏古代没有西方那种掌权的宗教,但儒家又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西方宗教的作用。
西方的君主,需要尊崇或者信仰上帝,信仰宗教。
而华夏的皇帝,则需要礼敬孔圣人,推崇儒家。
本质上,这也是一种神权。
而君权和神权的关系,则构成了整个统治的基础。
说白了,就是神权使君权得以神化,并为政权的合理合法提供神秘主义的解释。
君权为神权提供政治上的庇佑,并对神权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护。
君权神授,奉天承运。
儒家本质上也是一种“神权”。
只不过,不像西方有“教皇”这种人间代表,儒家只有死去的圣人,只有一个“大义”的牌位。
如此一来,也决定了儒家会始终屈于君权之下,为君权所用。
当然,两者之间,处理的事情,又有些不同。
在世俗事务上,天子乾纲独断,儒家的臣子,很难做出任何有效的干涉。
但一旦涉及到“神”的部分,也就是名教大义,他们就都站出来了。
比如说,嘉靖时期的大礼议之争。
在后人看来,满朝大臣为了皇帝父母是谁,争了三年,将朝政国事都丢在一边,简直是无法理喻。
但在那些信奉名教的儒家读书人眼中,这是名教大义,是皇统之争,比任何事都重要。
本质上,这就是君权与神权的较量。
因为礼仪之事,权力一向是归于儒家,归于名教的,帝王很少会去做改变。
大多数时候,也没有动力去变。
反正就是一个形式,一种礼节而已。
并不涉及帝王的实际利益,反而对其利益有维护巩固的作用。
因而当嘉靖因情形特殊,插手进去的时候,双方就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反过来说,如果不是“礼”上的争夺,而是世俗的一般事务,哪怕嘉靖决定动员大明的所有军队,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对外战争,他都可以轻易的决定。
大臣,尤其是信奉儒家的文臣,除了稍微劝谏一下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阻止的办法。
恩出于上,天子乾纲独断。
国之大事,系于帝王一人。
这也是名教,也是大义。
作为读书人,也要维护这一点。
站在这个角度来说,维护儒家,维护封建礼教,对帝王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要不然,汉武帝也不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控制是统治的基础,是重中之重。
就是后世的国家,也时刻注意培养民众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以及不断的宣扬爱国主义。
因为没有这些,统治基础将不复存在,整个国家都会土崩瓦解。
对于现在这个时代来说,君权对天下的统治,这是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