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诸侯(2 / 2)
“我们看曹操他的篡位路程,建安九年,曹操把自己的司空府搬到了邺城,在物理上远离了汉献帝,也远离了许都强大的汉臣势力。”
“建安十三年,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任命自己为丞相。此举进一步加大了他对权力的掌控,虽让他离皇帝又近了,但又避免了过度刺激士人,毕竟丞相制度古已有之,双方都有台阶下,也就不会有过大的反抗。”
“建安十七年,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你是不是又不懂这说的是什么了?”封语哲看着钟桦迷惑的眼神问道。
钟桦点了点头尴尬的笑了笑,“听过,但没有具体了解过。”
“这其实是和古时候的礼仪有关的,其中赞拜不名,是说以前臣子跟皇帝说话的时候,必须要这么开头,臣某某启奏陛下,也就是必须要有自己的名字。”
“但现在就不需要了,而是直接说臣启奏陛下。”
“入朝不趋则是指,上朝的时候,以前大臣们都必须是低着头踱着小碎步往前跑的,这被称之为趋。但以后曹操就可以不这样走了,而是大摇大摆的上朝堂,完全没有了对皇帝的惧怕感。”
“最后的剑履上殿,就是字面意思,在上朝的时候不用再解下佩剑了。”
“本来这些举措也没有什么太特别的意义,也不是曹操的首创,而是当年刘邦当年给萧何的礼遇。”
“可后面几个想要篡权的权臣,都为自己安上了这个特权,也就渐渐的与乱臣画上了等号。”
“所以曹操这个特权可以分两方面看,一方面曹操确实功劳很大,按照旧制,有这些赏赐也并没有什么,汉臣又可以给自己找到一个还可以接受的理由,更何况最后他还给自己加上了自己效仿的萧何,是忠诚。”
“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相信曹操必然代汉的人来说,这又是他要代替汉朝的第一步,一个明显的标志。”
“于是支持他的人会收到暗示,加快相应的准备。一些激进不支持他的人就可能会浮出水面,但由于并不违反礼法,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观望,反抗力量也好处理。”
“建安十八年,曹操受封公爵,建立了自己的诸侯国,合法的拥有了与天子相同的所有权力。”
“建安十九年,汉献帝宣布,这个公爵,位在诸侯王之上,在诸侯王之上的是什么,只能是皇帝。但他这时魏公的名号显然比摄皇帝好听。”
“建安二十一年,魏公更进一步为魏王。”
“就在这同一年,所有的皇帝诏书都不再发布,所有军国大事都使用曹操的诏书,这实际上就已经是大汉被取代后生活的预演。”
“建安二十二年,汉献帝允许曹操设天子旌旗所有礼仪与天子一致,这已经是明目张胆的要取代皇帝了,但由于有诸侯国的遮羞布,一切听起来就要顺耳的多,毕竟一切都是在自己的诸侯国内。”
“至此,从臣到皇帝,在政治上的准备标准步骤就已经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