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天:一扌戈白勺大田斗(1 / 2)
这里有故事吗?
如果有,故事始于三年前。
那是一个美好的四月,高光的第一本书刚出版不久,他给他寄来一封信。
随信还附有一张他抱着他拍的照片。
相片中,他没穿衣服,光溜溜的,呵呵笑着。
那时的他也许才三个月大,看上去就像一只青蛙。
而他呢,很上相,神采奕奕:
一身双排扣西装,一顶窄檐帽,灿烂地笑着。
那是一个三十岁正当年的男人,自信满满地看着世界。
他母亲也在照片里,但她不在画面中间,有些模糊。
她那时真年轻啊,一开始他都没认出她来。
如今再次来到四月,高光只能一个人独自承受这世界带给他的孤独。
有父母不在身边的原因,也有他不愿接触过深这个世界的原因。
为了排解忽然到来的孤独,高光决定写点东西,忽然想到游戏和影视剧制作。
以及小说创作。
不久前,他刚把“马可的一天”上传视频网站,现在还不知道影响如何。
而在游戏、影视剧和小说中,高光决定先说游戏,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电子游戏。
毕竟,足球也是一种游戏。
既然要说电子游戏,必然就要提到弹球游戏、保卫者和太空侵略者几款游戏,它们标志着电子游戏商业运作的实质性开端。
再往前的话,就是双人网球和井字棋游戏等,游戏平台是真空管电脑。
显然,游戏一定程度上,一直受到科技发展的掣肘。
就像早期电影一样,即使如此依然还是以无可阻挡的势头,迅速受到大众欢迎。
电子游戏就像是想象空间的延伸,却还远远谈不上艺术创作,仅仅只是将文学或电影作品移植过来。
玩家操控的角色,也一定是拯救世界或援救公主的正派人物,比如某水管工。
香菇是该游戏中最常见的小兵,也恰恰是收走玩家人头最多的小兵。
当年不知道有多少玩家出场三秒就死了,就是拜它所赐。
名字叫板栗仔确实没错,根据游戏设计师透露,这个小怪的原型就是香菇,不过在初代的画质中看上去不是很明显而已。
而在这里,就必须要提到交互性,早期电子游戏其实一直没有把这玩意儿视为游戏的基本要素,隐藏在一些相关元素的身后。
比如技术与表现形式。
这些元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像刚才说的,机器硬件能够提供的性能决定了很多东西。
事实上,最开始的时候,电子游戏是手工作坊的生产模式。
一直到第一次危机出现之后,才开始了产业化的进程。
所以说什么早年间各家游戏制作公司,想要制作游戏,就必须先搞定自己引擎的,
要么是在说什么见不得人的废话,
要么就是这个早年间其实是较为后面的事情了。
真正的早年间,即使是刚刚踏上产业化进程的时候,这个时期的游戏创作者们还没有具备真正的游戏设计方法。
依然还是带有实验性质的手工式创作,完全从设计者自身出发,依照其本人或团队的想法来实现,丝毫不考虑玩家的感受。
就好像现在,读者们都能发现的,游戏搬运工这个作者真的一点也不在乎各位的感受。
再说一下当时的主创人员,基本上都是程序员,没有艺术家,更不要说什么传统戏剧作家和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