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始元道典(1 / 1)
所谓“圣人”,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徳,德行遍处施行。
《说文解字》曰:“圣者,通也。《邶风》:母氏圣善。传云:圣、叡也。《小雅》:或圣或不。传云:人有通圣者。有不能者。《周礼》:六德敎万民。智仁圣义忠和。注云:圣通而先识。《洪范》曰睿作圣。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圣。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
《易·乾》:“圣人作而万物睹。”《孟子·滕文公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
唐代韩愈《原道》:“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出,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冷斋夜话》:成周三代之际,圣人多生吾儒中;两汉以下,圣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论也。
明代王鏊《震泽长语·经传》:“余始读《易》,至《系辞传》,曰:大哉言乎!天地阴阳造化之赜,尽在是矣,非圣人孰能作之?”
圣人在华夏人的眼里尤其是在儒生的眼里是至高无上的,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出自《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在华夏古典中记载的着名的儒家圣人如:尧、舜、孔子、孟子。而颜子、子思和曾子,还有一些先贤大儒,被儒家弟子视为境界接近圣人的人虽然他们有时也被尊称为圣人,但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圣人。准确的可以称之为贤人,比如老子位居《汉书·古今人表》第四等,魏文帝下诏称“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不知鲁郡为孔子立庙成未?汉桓帝不师圣法,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
老耼厌圣人之仁义礼乐,而欲一切返太朴之初。不知圣人之为此仁义礼乐者,正以消伏天下之机巧诈伪也,今欲尽废,是与天下以机相示,微相使也。耼自变于俗,而谓圣人变之乎?大凡老子之言与圣人之言全相入不得也,虽有相似处,亦须有毫厘之差,况此本不相似耶?
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期,各家典籍中也有对于圣人的不同理解。
“圣人”是《管子》里记载的一篇文章,见于《管子》第五篇。《管子》是一部记录华夏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的书籍。大约成书于战国时代至秦汉时期。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管仲,汉族,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