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宗篇4 安乐皇帝(1 / 2)
而对于诸辅达成的决议,其他事项不提,选派戍卒、派遣海军,涉及到军事调动的问题,枢密院这边也自然需要经过一番讨论。
此事,由“第一副枢密使”郭良平主持,他的职权范畴就包括对海军事务的总理。事实上,对率宾府或者说其背后的安东国之事,枢密院内部达成的共识也是采取强硬态度,就一个理由,中央权威不容侵犯。
一个人能发挥的影响,往往是从他所处位置开始的,郭良平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南洋率领大军,攻城略地时,一度让朝廷顾虑重重,忌惮他一个尾大不掉,从郭良平以往的“功绩”来看,这也不是一个能让人安心的主。
不过,等郭良平奉调回京,就任枢密副相之后,情况立刻就改变了,中枢对南洋的影响力迅速强化。不可否认,这里边除了中央朝廷固有的权威之外,郭良平这个枢密副相起到的作用很大。
在南洋时,郭良平只希望中枢能放开掣肘,给更多权力,更多支持,等到回京,他心里更多的考量则放在如何提升朝廷对那片耗费了他无数心血以及半生戎马的地区的控制影响上。
分封诸国乃是世祖定下的国之大政,发展到如今更是帝国持续对外扩张的政策基础,诸国在很多国家事务的管理上具备极高的自主权,但是从帝国中枢出发,也必须掌握一定主动权,是不可能完全放手的。
至少作为“开拓派”中的旗帜人物,郭良平必须让朝廷保持一个“对外开放”的状态,最基本的一个考虑就是,倘若帝国弃外而对内,那他们这一派的人,权力和利益都将受到严重损失。
不管身负多少争议,不可否认的是,几十年后的平康时代,郭良平就是朝中一方大佬,“开拓派”的领袖人物。
而要保护既得之利益与保持派系的影响力,自然要保证政策基础的稳定,具体到海内外封国的事宜上,中央就必须保证对主动权与威慑力,似安东国那种不安分的情况,则必须予以打击。
态度上倒是一致,不过在执行之时,郭良平还是拿捏了一下。就像政事堂那些宰臣不怎么喜欢郭良平,觉得他桀骜难制,前前后后饱受了几十年的攻讦与非议的郭良平,同样积攒了大量不爽。
于是,在寇准作为代表与郭良平商讨配合计划执行事宜时,郭良平把他的桀骜展现得淋漓尽致,各种状况,各种理由,各种推诿,气得寇准破防大骂。
计划是寇准提出来的,好不容易达成决议,却在枢密院或者说郭良平这边受了阻,这可是关乎到的寇准在政事堂话语权的重大问题。
至于郭良平提出的关于戍防及海军训练计划调整麻烦的问题,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搪塞之言。
寇准是个极有心计且作风强硬的人,然而碰上郭良平这种火海里闯过、油锅里滚过的军功贵族,那也只有吃一鼻子灰的结果。而他越气,郭良平反而越开怀。
这种时候,寇准又表现出他手段灵活的一面了,见公事公办不行,在对郭良平心理做了一番揣摩之后,强忍着对其傲慢的厌恶,认低做下,最后以亲自帮郭良平洗一次马为代价,打通了枢密院这道对“威慑安东计划”的关节。
郭良平自是一时得意,寇准在朝中同样是非议颇多的人物,资历虽低,但毕竟也在宰辅之列。能够让以刚强著称的寇相屈服,郭枢密自然威风大涨。
当然,郭良平不单是针对寇准,他是与那干雍熙文相都尿不到一个壶里去,此举,更主要的目的还是打压那干辅臣的意思。郭良平此举背后,也暴露出了一部分大汉勋贵的心理,凭什么那干于国无大功的文臣能掌权
有这样心理的人,绝对不少,而他们掌握的力量,也绝对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说鲁王的作用,若无刘暧这个三朝宗王在,仅靠张齐贤那干宰臣,未必能压得住场面,至少不是以如今这种方式掌握朝局。
显然,随着辅政格局的持续,大汉政局也越来越复杂了,很多人都慢慢地坐不住了,郭良平只是台面上的实权派。
不过,斗争归斗争,龃龉归龃龉,公事也不能废怠,这也是这一批权贵的底线。因此,率宾府那边,郭良平还是很负责,直接从东海海军中抽调了两营士卒,作为入驻率宾府的戍卒。
同时由密州舰队都指挥使郭箴率领一支舰队进行一次北航“拉练”,舰队共有三十余艘大小舰船,官兵六千余人,其中还包括三艘新氏炮舰。而郭箴,时年36岁,看姓就知道出身了,乃是郭良平的侄子。
而郭良平与寇准之间的事,则还有后续。这件事传开了,以一个让人意外速度传遍整个京城,然后发酵后的洛阳舆论,大概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郭老枢密恃权耀武扬威,寇贤相公为国忍辱负重。
舆论如此走向,可想而知郭良平是怎样的心情,原本的得意一扫而空,并且这回轮到他破防了,据说,当时郭良平忍不住把他最喜爱的一个紫砂壶都给砸了。
同时,这件事也让郭良平认识到,那些文人的阴险腹黑之处,他们掌握的笔杆子虽然不如刀剑尖利,但杀起人来,是真能诛心的。也从那时起,郭良平与寇准之间,更是相看两厌,每次见到寇准那矜持的假笑,都想捶他两记老拳,这鸟人不是好东西.
鲁王府,即将使命北上,前往率宾府就任的新任知府曾会前来拜望,刘暧接见于南厅。
曾会乃是雍熙元年秋举的进士,过去的十六年,当过御史,做过主事,担过判官,此前已然官至中书舍人,也是在帝国权力中心熏陶过的老臣了。
此番,被选派到率宾府,实则是降格使用,看中的是其练达才干,同时在率宾知府之上,还加了一个海东经抚使的头衔,如此让他能够名正言顺地指挥处置率宾府的军务。可以说,在朝廷的支持下,曾会将成为率宾府乃至整个海东地区军政一肩挑的一把手。
大汉帝国自世祖时起,便实行“军政分离”,然而,前前后后六十余年下来,军政分离也已逐渐形成一种“政治原则”,而原则往往是依从权变之时最容易打破的东西。至少在当下,在帝国的边远地区,军政一肩挑的情况已经不胜枚举。
厅内,刘暧既没有平日的谦和,也没有刻意做愚,只是严肃地干脆地冲曾会交代道:“孤且直言了,让你去率宾府,仍是孤的提议。孤不服气,看错了一个刘蔚,但不姓还能再看错一个曾会。
率宾府之事,不在府内,而在安东国,这一点毋需避讳!你到率宾府,就是去收拾那烂摊子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推行王化,挽回孤的颜面,也肃立朝廷的威严!
有什么疑虑与困难,你且说来,孤先给你解决了.”
这大概是秉政以来,刘暧最干脆利落的一次了,几乎没有云山雾绕、转弯抹角,这反倒让曾会心情沉重,不敢疏忽。
“臣拜谢大王信重,为国谋忠,臣何惜一往!”迎着刘暧的目光,稍作斟酌,曾会郑重道来:“临行前,臣只有一个请求!”
“讲!”
“臣想见一见罪臣刘蔚.”曾会道。
刘暧闻言稍讷,但见曾会那张从容平静的老脸,面露恍然,手一摆,道:“可以!”
“陛下得胜还朝了!”
上阳宫前,伴着一阵欢呼,众星捧月之间,皇帝刘文澎一身武服,催着御马,闯宫而入,身后则跟着一绺的宦官、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