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红袖诗社(1 / 2)
一人正伏案而书,旁边几人摇头晃脑,嘴里吟诵着那人书写的诗句,不时还夸上几句。待那人书写完毕,便有人上前吹干墨迹,小心翼翼地捧起诗稿,大声朗读出来。
众人听罢,又是一阵啧啧称叹,不惜赞美之词。
“陈兄高才,王某自愧不如。”
“不仅诗好,字更精妙,陈兄可谓诗字双绝,小弟佩服,佩服。”
“墨雨诗社果然人才辈出,我看贤弟这首佳作定能拔得头筹,愚兄望尘莫及呀。”
陈姓青年脸上难掩喜色,忙拱手回礼,谦逊地说道:“只是偶有所感而已,京城赫赫有名的三大才子尚未创作,在下哪敢奢望头名,还请诸位才子品鉴指正,不吝赐教。”
“陈兄过谦了。”
“就是,贤弟你也太过谦了嘛。”
众人纷纷夸赞,他们的目光却不时望向大厅的东侧,因为那里坐着的正是京城四大诗社之一的红袖诗社。
京城四大诗社按所在地理位置划分,东城有青松诗社、西城有白鹭诗社、北城有墨雨诗社,也就是刚才赋诗的陈姓青年所在的诗社,以上三家诗社虽然才子云集,但名气都远远不如南城的红袖诗社。
因为,红袖诗社的社员皆为女子。
这些女子,正值妙龄。也许是饱读诗书的原因,每一位女子的气质都十分出众,她们的美更是如花一般,各有千秋。有的美若牡丹,国色天香;有的美若梅花,傲雪欺霜;有的美若茉莉,玉骨冰肌;有的美若兰花,淡泊纯洁;还有的美若菊花,清幽雅致……她们凑在一处,便是百花园,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不免令人多望几眼。
不过,从古至今,女人只要聚在一起,总喜欢说长道短,就算是才女也不能免俗。
红袖诗社的一名女子对坐在她旁边的一位看上去年龄稍长,身着红裙的女子说道:“元芳姐,你瞧把那陈志得意的。”
红裙女子肤白发黑,一双美目亮澈得如一汪清泉,眉宇间却还透着一股英气,给人感觉十分精明干练,她便是红袖诗社的社长元芳。
元芳没有开口,她身边的另一位女子却轻哼了一声,接着说道:“听陈志刚才所言,隐以京城第四才子自居,已不把旁人放在眼里,真是大言不惭。”
又有其他几名女子小声出言附和,元芳却一直沉默。平心而论,她认为陈志那首七律相当不错。该诗描写了诗人站在窗外听着书声琅琅而借景生情,由此思念故乡的恩师,情真意切,同时抒发了诗人远大的抱负。整首诗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堪称上品。只是诗中有两句略显失粘,算是美玉中的一点瑕疵。
赛诗大会既然选在南城举办,作为南城的红袖诗社也算有地主之谊,风头自然不能被北城之人盖过。在元芳的示意下,一名身着雪白长裙的女子起身缓步朝摆放在厅堂中央的书案走去,顿时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虽然是赛诗大会,不过形式比较松散,都是文人墨客嘛,最不喜规矩太多。所以大家在“玩月楼”偌大的厅堂里或坐或站,或携友相伴,或三五成群,或诗社之人齐聚一处。
不过,似乎约定俗成了一条规矩,那便是只有现场作诗之人才能留在书案附近,以便和参赛诗友交流切磋。此时,包括陈志在内的几名青年显然已经成为全场的嫉妒对象,因为他们可近观那位才女书写时的风采。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错失如此一饱眼福的机会,让场下很多人不免暗暗捶胸跺足。
那女子款步走到书案前,显得胸有成竹,提笔而书,如鸾翔凤翥,又似行云流水,几个清丽娟秀的字体一挥而就,令旁人赞不绝口。
在场之人,或远观、或近看,目光都被正在书写的女子所吸引,没人有注意到李箴已经上楼,而且他已经走到了坐在厅堂西侧的青松诗社社长项云的背后。
“此女子何人?怎么不曾见过呢。”李箴站在项云身后轻声道。
项云正看得入神,似乎没有听见。
李箴摇摇头,俯身到项云的耳边,小声道:“兄台如此专注,好兴致啊!”
项云闻言,心情大坏,眉毛一拧,扭头刚要看看是何人搅了雅兴,见是李箴,忽然一怔,忙起身道:“我的李大才子,你可真沉得住气,怎么才来?”
“在楼下遇到点事耽搁了片刻,不提也罢。”
项云出身将门,祖上乃大汉朝项伯之后,其祖父当年从龙有功,现为虎贲军都督。项家多为习武之人,唯有项云独好文墨,他为人豪爽,广结朋友,还经常接济寒门子弟,在文人士子中口碑极佳。
一个是世家子弟,一个是将门之后,所以在这个圈子里,李箴和项云最为熟稔。
二人又客套几句之后,项云便找来把椅子,拉着李箴坐在了他的身旁。落座之后,他俩的目光再次落在书案前正在书写的那名女子身上。
李箴虽没有加入任何诗社,但大部分诗社之人,特别是红袖诗社的成员,他基本都见过。只是眼前这名女子他却面生得很,禁不住好奇地又向项云打听道:“不知项兄可认得此女?”
“我也是初见,倒是听元芳提起过,她们诗社最近加入了一名新人,名叫唐婉,料想必是此女。”
“唐——婉”李箴细细品着,口中随即轻吟:“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好一个‘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项云呵呵一笑,知道李箴才貌双全,招蜂引蝶自是不在话下,遂调侃道:“难道老弟这回又是一见倾心?”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李箴洒然一笑,也调侃项云道:“项兄刚才看得入神,就不怕打翻元芳姐的醋坛?”
项云却重重叹了口气,道:“你就不要取笑愚兄喽,襄王有意,神女无心啊!”
在两人闲谈之际,唐婉书写完毕,诗稿已被人大声诵读出来。全诗情感真挚,朴素流畅。读之如饮甘泉,入口清淡,而回味无穷。诗人对恩师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更是深远绵长,发人深省。特别是结尾处将老师比作春雨,令万物复苏,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众人交口称赞,就连大才子李箴都接连脱口而出三个“妙”字,只是一旁的项云不知他赞的是诗,是人,还是二者皆有。
不过,刚才作诗的陈志虽觉此诗略高自己一筹,却一点没有黯然失色,反而一直目送那女子回到座位,心中倾慕不已。其他才子,情形也大抵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