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商人不可掌权(1 / 2)
牛师友没有正面回答他,而是反问道:“富民富的是哪些民?弱民又弱的是哪一部分?”
李世民豁然开朗,他终于明白牛师友为何要讲那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了。
国与民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齐国富的不是百姓,而是权贵商贾,所以他们只是虚假的强盛,最终为强秦所灭。
秦国弱的是百姓,举全国之力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
可他们不加节制的弱民,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所以一味的弱民是不可取的,将民逼到绝境的后果他再清楚不过了,前隋就是这么灭亡的。
而富民也要落到实处方可,否则只会养出一群不受控制的门阀权贵。
不过他并没有说出来,而是不动声色的旁听着。
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自己想明白这些道理,而不是他这个做父亲的强塞给他们。
李泰挠了挠头,有些不明白他为何会问出这个问题,民不就是民吗?
富的肯定是天下万民啊。
李承乾毕竟年长两岁,读过的书也更多,隐隐约约似有所悟:
“《春秋》言天下有四民:曰士民,曰商民,曰农民,曰工民……”
“商民重利轻仁义,不可使其掌握太多钱财,要弱他们。”
“士乃国之砥柱,要让他们富起来,才能更好的为国效力。”
越说他心思就越通透,说的也就越流畅:
“农乃国之根本,也要让农民富起来,如此才能为国家缴纳更多的赋税。”
“工民掌握百工技巧,亦有利于国家,也当使其富裕,才能更好的研究技巧……”
说到这里,他激动的道:“我说的可对?”
一旁的李世民高兴的差点大声叫好,答的好,答的实在太好了。
关键这些都是他自己悟出来的,不是别人教的。
小小年纪就有这种悟性和认知,怎么能不让他这个做父亲的开心。
牛师友颔首赞道:“不错,虽不全对,然你能将四民分开考虑,已经很不容易了。”
此时李承乾对他已经心服口服,听到他这样说并未生气,反而虚心问道:
“还请四郎指教。”
牛师友斟酌着说道:“你不足之处就是,对四民的认识存在误差。对国家,对税赋,对财政的了解不够清晰。”
“撇开士不提,咱们只说农工商。”
“我举个例子,甲地多平原适合开垦农田种植粮食,乙地多丘陵山地,适合采集、狩猎、种植果树。”
“如果遇到风调雨顺的年景,甲地粮食大丰收,价格就会变得很便宜。”
“百姓想卖点粮食给自家置办两身新衣,修缮一下房屋,却发现卖不成钱,这就是谷贱伤农。”
“乙地产出的草药、皮毛、瓜果,自己用不完也卖不出去。”
“而且乙地不产粮食,他们的一日三餐都要靠对外购粮。”
“可是现在他们手里的货物卖不出去,手中没有钱买不起粮食,也只能挨饿。”
“百姓没了钱,就不能去置办自己想要的东西,工匠制作出来的物品也卖不出去,于是百业凋敝。”
“这叫什么?这就叫守着宝藏饿肚子。”
“这时候如果来了一群商人,将甲地的粮食卖到乙地,再将乙地的货物卖到甲地。”
“甲地的百姓有了钱,能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乙地的百姓也有了粮食吃,而工匠制作出来的器物也能卖得出去。”
“商人没有从事任何生产,却将整个大局都盘活了。”
“有人会说,商人低买高卖,没有任何付出……这其实是偏见,他们付出的也很多。”
“比如他们要承担失败的风险,粮食半道被人截了怎么办?半路坏了怎么办?”
“所以我师父常说一句话,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李世民终于忍不住,称赞道:“好一句‘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万人往有治国之才也。”
李承乾也连连点头,一番话听的他犹如醍醐灌顶。
对四民,对刚才的那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李丽质一脸崇拜,牛哥哥真是太厉害啦,连耶耶都夸奖他呢。
牛师友却话锋一转,说道:“但你方才说弱商是对的。”
李世民似乎早就预料到他会这么说,并没有觉得奇怪。
李承乾若有所思的道:“可是因为商人逐利,而治国不能只看利益,所以要限制他们?”
牛师友笑了笑道:“你说的这些都对,若让商人掌权,恐怕整个国家都会被他们当成牟利的工具。”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商人掌握着大量财富,若再让他们掌权,国家就要改姓了。”
李承乾愣住了,他怎么都没想到会是这个答案。
之前的先生只告诉他,商人不事生产低买高卖,重利轻仁义等等。
可从来没人告诉他,限制商人是怕他们颠覆国家。
李世民却大笑起来:“好好好,果然不愧是万人往,总是能一针见血。”
“承乾,现在你知道为何要打压商人了吗?”
李承乾深吸口气,郑重的行了一礼:“谢四郎指点,谢阿耶教诲。”
牛师友大大方方的受了这一礼,李世民对此也没有丝毫意见。
李泰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听着,这些问题对他来说还是有些深奥了。
有些他听懂了,有些依然迷迷糊糊。
但不妨碍他知道牛师友说的有道理,现在只需要将这些都记下,将来再慢慢领悟。
李丽质激动的小脸通红,两只小手握成拳头,牛哥哥真的太厉害啦。
李世民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听完大禹治水的故事他只是觉得有趣。
类似的故事太多了,提问题和观点谁都会,难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而后续对四民的理解,就是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但这些还不够,刚才的解释严格说起来,依然没有超脱前人留下的窠臼,他想听到更多更新颖的思路。
而且他知道牛师友有不一样的思路。
至于他这么笃定的原因……刚才牛师友自己已经说了有。
“接着说,士呢?国与民,赋税和财政呢?我想听听万人往对此有何见解。”
见他将一切都归功于万人往,牛师友并没有觉得不舒服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