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相依为命(1 / 2)
峄县处鲁南边陲,北依沂蒙,南视江淮,物华天宝,山河秀丽。
光绪五年,经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准,于峄县枣庄成立了“官督商办”的“中兴矿局”,枣庄因此名声鹊起。
然而到了今日,峄县煤矿仍使古法开采,全靠矿工入井挖煤,或背或使推车将煤炭运出矿井,矿井内黑暗无光且多深坑,坍塌、漏水的情况时有发生,下井采煤危险极大,稍有不慎或运气不好,矿工的命便搭进去了。
因此,十里八乡的村民们即使生活贫苦,宁可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薄田也少有人愿意下矿挖煤挣钱,毕竟命比钱金贵的多。
书接上回,那汉子在柴房歇息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便起身来到了枣庄村。
村子不大,住着百十户人家,略一打听便寻到了吴老二生前居住的房前。
房子在村子最北边,孤零零的一栋,也没有邻居。再往北,就是埋葬吴老二的荒山了。
这吴老二已死了三年,房屋无人修缮,早已破败不堪,汉子推开院门,找了个干净的地方放下包袱便开始拾掇起来。
这时,有几个村民扛着锄头正去下地干活,听见吴老二家里有声响,纷纷前来查看。
那汉子便停下手头的活儿,与乡亲们交谈起来。
原来这汉子名叫李文元,遭难后匆忙逃出,身上的银钱一路上也花的所剩无几,丰县老家又不敢回去,就打算在这枣庄村安家落户,改日便要去矿上当矿工为生。
乡下村民本就老实淳朴,听了李文元的悲惨境遇,纷纷对这个外乡人表示接纳同情,有的搭手收拾屋院,有的送来些窝头煎饼,李文元心里感激,一一谢过。
不知不觉,日已西陲,晚霞把天空烧的通红。
李文元忙乎了一整天,屋院已被收拾的七七八八,再找些茅草修补修补房顶就能舒舒服服的住下了。
中午时分,李文元就已经把乡亲们送的窝头煎饼吃的一干二净,现在腹中饥饿难耐,便关了院门,大步往村南走去。
到了村南头,往西又走了一里,便来到了王大伯开的小酒馆。
这时,李文元才发现酒馆既无招牌也无幡旗,想来都是做熟客生意,鲜有外人到此。李文元迈步进店,却见店中并无食客,王大伯、石小川正在擦桌扫地。
王大伯见到是李文元,并无惊讶,倒是小川先开口:“咦!你咋又回来了?”
“是啊,我又回来了!”李文元答道。
“打算长住下了?”却是王大伯接话。
“是,明日我便去矿上找活儿。”李文元随即掏出些银钱,递了过去,“身上就这些了,请王大哥再来些饭菜。”
“嗯,我听他们说了。”王大伯接过钱,又说道:“别站着了,先坐吧!”随即转身钻进厨房,不一会便听到了烧饭炒菜的声音。
这时,石小川踱了上来,怯生生的问道:“你今晚还要睡柴房吗?夜里凉,会生病的。”
李文元心中一暖,答道:“我已住在村北边了。”
“哦?”小川转念一想,“是吴爷爷家?”
“是的。”李文元话锋一转,问道:“王大哥姓王,你却姓石,想必你不是王大哥的儿子,你爹娘呢?”
此问一出,似是击到了石小川的痛处,小川低下了头,喃喃说道:“我娘生我时便死了,我爹几年前也死了,王大伯是我家邻居。”
李文元恍然,幽幽道:“咱俩一样,都是苦命的人呐!”
第二日一早,李文元便去了村西边的矿上,找了个铲煤运煤的苦力活,一天到晚,铁锨翻飞、闷头推车,煞是辛苦。下了工,便又回到酒馆,拿出当日支的工钱喝酒吃饭。
往后便日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