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粪夫(二合一)(1 / 2)
南京城里,天上一点云朵也无。
太阳周边的天空都被照白了。
这日光照的人昏昏沉沉,街上都没多少人来往。
就连那平日里撒欢的狗,也躲在阴凉处,趴在地上吐着舌头。
李狗儿坐在自家的屋檐下,额头上布着一层细汗,拿着蒲扇,碗里是自己配的凉茶。
但在这种天气,即便这茶放凉了,也是一股温热感。
此时乘凉的李狗儿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悠闲。
他是南京城里的一个粪夫。
顾名思义,他就是专门收集城里居民的“人肥”,然后经过一些处理后制成粪土,然后贩卖给需要施肥的农人们,以赚取钱财的人。
这种职业,在古代也算是一种提供社会基础服务的群体,能够很好的处理城市的环境问题。
这也是中国古代没有发生西方中世纪那般,城市的道路上全是粪便的恶臭景象的原因。
按理来说,粪夫这种职业虽然看起来下贱,但生活质量应该还是可以的,毕竟种地哪有不施肥的。
李狗儿做的人肥应当是不愁销路的,差不多就是做出来多少,就能卖多少。
尤其是洪武时期,粪霸还没有形成起来。
这些粪夫们,顶多就是划定了各自的粪道,自己在自己的地界上收集人肥。
但问题就是现在不正常!
李狗儿的一个大客户,信国公府,今天早上派了一个人过来说往后就不用再往信国公的田里送肥了。
而且信国公府还不止跟他一个粪夫这么说,其他的给信国公府提供人肥的粪夫给收到了这个消息,都让他们不用送了。
这下给李狗儿愁的,往日里自己做的这些人肥只要做好了,绝大部分都被信国公府的田亩消耗了。
信国公府不赖账,半月一结,自己当初好不容易得了这么一份每天稳定收入的好差事。
虽然自己这活污秽恶臭,但靠着这个吃喝不愁啊。
可这下信国公府不要了,得自己找销路了。
每天不仅要制作粪土,还得跟其他粪夫去竞争客户,以往坐着收钱的舒坦日子这下没了。
李狗儿还记得他当时问那个信国公府来递消息的人,为什么信国公府不要肥了?
传信的人说,最近朝廷开了个肥料铺子,国公府里试验过了。
那铺子里的肥料,比人肥效果还好,而且干净,就不用人肥了。
当时的李狗儿如遭晴天霹雳一般,心想这是官府也来跟他李狗儿抢粪了?
官府的人难道不嫌脏吗?
不过在传信的人讲解下,李狗儿才明白,这是官府从海外采来的肥矿,并不是要跟他李狗儿抢粪。
这也让李狗儿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到底是什么肥料,能比他人肥还好!
他打算自己在喝完这碗茶后,就去那官府开办的肥料铺子看一看!
官府做任何事情,无论好坏,都会影响到一部分人。
就像这开了肥料铺子,就影响到了这些掏粪为生的粪夫们。
在古代没有建成先进的排水设施之前,这个群体的存在能很好的弥补这一问题。
而肥料铺子一出,无疑会破坏粪夫们的生计。
人人都去买肥料,而不去买人肥,那粪夫们靠什么生活?
要是粪夫们因生计转行了,城市里的环境问题该怎么办?难不成看着南京城臭起来吗?
所以相应的配套措施必须要跟上。
而化肥的使用替代了人肥,除了能提高作物的产量,还能减少疾病的传播,而疾病的减少也能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
所以推广化肥是势在必行的。
李狗儿喝完碗中的茶水,便寻着早上那传话的人给的地点而去。
当李狗儿看到那刚开张的铺子后,观察了一下客量,发现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多人,他心中不由得松了口气。
大户看不上他的人肥,那些小家小户应当还是要的吧?
想到这,李狗儿便向着肥料铺子走去,他还要看看那所谓的肥料卖多少价钱,好为以后的人肥价格做打算。
铺子由于是刚开张,所以里面还很干净,门口的招牌上,挂着的是“农技农销站”的牌子。
是的,苏缘直接把元世界面向农民的机构改了个名给搬了过来。
就如牌子上所写,以后这里不仅仅会卖肥料。
各种种子、农药、农业技术书籍等都会在这里出售。
后面人才培养出来,这里还将是传授农业技术的基站。
除此之外,它还将暂时兼具一部分供销社、粮站、医疗站的职能。
也就是说,除了农业相关,未来的一些新产品,例如肥皂、玻璃、抗生素等会通过它向着全国铺开。
而粮站职能,则是为了尝试研究取代现有的粮长制度。
所谓粮长制度,就是让地方大户承担征粮,运粮的职责。
这个制度在明朝初期还算是好制度,由于粮长都是由当地大户承担,防止了地方官吏上下其手。
而且担任粮长,可以直接和朱元璋见面,还有机会直接当官,而且还不是什么小官,高官都可以。
洪武二十三年的左佥都御史(副部长夏长文。
洪武二十六年的工部尚书严震直。
洪武三十年的礼部尚书郑沂、吏部右侍郎汤行、户部左侍郎严奇良、湖广左布政使沈成、山东左布政使盛任等等
就是从粮长一跃而成的。
家中不缺钱,能跟皇上见面,干得好可以当大官,还可以减免刑罚。
在这种奖励制度下,所以粮长们还算是清廉。
但从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粮长当官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
地方大户们担任粮长的积极性也逐渐下降。
而且当时粮长制度主要是在江浙、福建等靠近南京的省份施行的。
承担运粮的大户和农民们还是能承担这运输途中的损耗。
可后面朱棣迁都北京,这让江浙等地的大户们怎么承受的了这么远的运输损耗?
所以后期大户们纷纷破产,或者拉关系退出,让代价转嫁给了地方中小户来承担。
但就连大户都承担不了,这些中小户又能有什么财力去承担呢?
于是中小户又破产,最后只能由最底层的老百姓去承担这纷繁的税务。
而且地方粮长干的时间长了,难道就不会像那些官员们一样上下其手,盘剥百姓吗?
那肯定是会的!
所以这一好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也渐渐的变成了坏制度。
而苏缘要做的,就是减缓这一制度的腐朽速度,然后等科技发展到了一定地步后,将其取代!
最终目的,就是将农业税免去!
很多人可能会有误区,会认为在大明想要发展工业,得像元世界建国初期一样,搞工农业剪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