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能从海外获得的,不仅仅只是粮食(1 / 2)
第239章 能从海外获得的,不仅仅只是粮食
“您的想法倒也符合实际,只是朝廷已经一二十年没有打过大仗了,突然搞这么大的动作,是不是会有问题,会不会引起恐慌。”
“还有打造一支水师,可不比打造一支骑兵容易,花费上还会更多一些,而且没有技术支持,造船造炮,还有火铳什么的,都得从头开始。”
“即便是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水师的战法,也和陆上作战不一样。”
“内河作战,和海上作战,更是两码事。”
总而言之,贾环还是不太看好。
一年陆军,十年空军,百年海军。
都是无数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你说的朕都明白,但是打仗哪能怕死人,更何况也不是眼下就拉出去打。”
“而且还有一点,你可能忽略了。”
“在北方和西北方的战场上,朝廷的步兵对上骑兵可能不占优势,但是论起海战来的话,大秦旁边的几个小国,也未必有一战之力吧。”
谈起打仗来,太上皇可就不困了。
毕竟是此中老手了,可能海战什么的,没有机会接触过,但是原理都差不多。
就是干掉敌人,干掉敌人,干掉敌人!
兔子也是一贯的策略。
大家伙不在乎多寡,够用就行。
毁灭地球一次,和毁灭地球一千次,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异。
贾环立刻就明白了太上皇的意思。
也知道,自己是陷入误区了。
一直以来,都是按照传统的理论在做考量。
但是实践过程中,许多理论上的步骤,是完全可以放弃的。
比如这个就是。
考虑到周边小国的战斗力,大秦出兵的话,哪里需要什么海军。
大概只需要把兵运过去,登陆作战就行了。
“微臣觉得,咱们可以先跟他们做笔买卖,一则买点粮食回来,二则谈谈对方的虚实,搞清楚对方的实力之后,再做下一步打算。”
出于谨慎考虑,贾环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
太上皇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话说回来,直隶的地,你还准备要吗?”
资金永远都是有限的。
大部分的资金如果用来购买粮食,和制造战船训练水师的话,肯定会出现资金上的缺口。
“要,当然得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不定微臣还能给您和朝廷,带来一些意外的惊喜。”
贾环肯定是不会放弃高产粮食研究的。
外来输入性的粮食,虽然能够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但是长期来看,技术的进步,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制定好人才的培养策略之后,只要能够验证,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马上就可以按照相同的模式,在其他领域推广。
说到底,人才才是最核心的生产力。
“你有信心就好,不过水师的事情,要摆在第一位。”
太上皇也没想制止贾环,只要保障资金到位就行了。
贾环当然明白太上皇的意思,不过这话,肯定是不会接的。
“水师按制应该归兵部管吧,一应消耗开支,应该由户部拨款才对吧?”
正常来讲确实应该如此。
贾环在银子的问题上,可是一点都不糊涂。
当然还有军队所属的问题上。
朝廷水师,无论是管理,还是作战,都是朝廷的事情,贾环肯定是不会管的。
也管不了那么多。
军权应当归属于君权。
搅进去的话,搞不好又是一次十几年前的事情重演。
再说了,就算是搞投资的话,也得有收益吧。
赞助水师,能得到个啥?
贾环才不干。
太上皇一看没忽悠住贾环,笑道:“朝廷财政是个什么状况,朕不说估计你也清楚,已经是勉励维持了。”
“要是再开水师的话,又要加征赋税,实在是百姓负担太重,也有损皇家的威严。”
贾环肯定不吃这套。
“百姓负担是重,要不咱们就再等等吧,等朝廷财政状况好一点之后,再做打算。”
搞外贸什么的,开支是有限的。
已经有了现成的贸易渠道,就是王家负责采购的海上线路,外面的西洋物件能够运输进来,自然能够把粮食也运进来。
反正贾环对于水师的事情不着急。
太上皇被贾环噎了一下。
没好气道:“你说说吧,银子该怎么解决,事成之后,朕赏你个位子,到时候爵位还能再升一级。”
共事挺长时间了,太上皇也知道,撂挑子的事情,贾环能做得出来。
威逼肯定是不行了,只能利诱。
“您可以借银子打仗!”
贾环给了个最直白的办法。
这不废话嘛~
银子不够使了,要么不花了,所见开支。
要么就借银子,等赚了再还回来。
朝廷没这笔预算了,又不想增加百姓的负担,那么还想办事的话,最简单的方案,就是借银子。
只是这法子,要不是太上皇主动问,否则的话,贾环肯定不会主动提。
毕竟借银子这事儿,放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太光彩的事情。
脸面的问题。
太上皇,皇上,还有朝廷的脸面,那可不是女人涂脂抹粉的脸蛋子。
“胡闹!”
“朕找谁借银子去!”
太上皇也觉得荒唐,活了这么多年,还真没借过银子。
生活上的小事儿,基本上都能覆盖开支了,实在不行少花费一点就是了。
要是牵涉到朝廷的大事,自然有专项的开支,也轮不到太上皇本人出面借银子。
“您把这事儿,想复杂了。”
贾环笑道。
“借银子这种事情,跟其他的因素,都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有足够的回报就行。”
崇祯借银子被羞辱的事情,贾环不是不知道。
只能说崇祯搞错了方式。
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不能在该讲利益的时候讲人情。
在贾环看来,崇祯那根本就不叫借银子。
有借有还才是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