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新会所?(1 / 2)
“好呀,不过不会给你带来什么麻烦吧?”
毕竟上次出门也没多久,一出门就遇到了麻烦,虽然谁都不想,但终究体验不好。
林黛玉也知道,贾环这次是有正经事要做,也担心会给贾环带来不好的影响。
“不会呀。”
贾环满眼宠溺,看着林姐姐。
“咱们是出门找乐子,又不是出门找麻烦。”
“我的原则是,咱们不惹事,但是遇到了也不怕事。”
反正都是别人的错的就是了!
颜正义,颜正义,颜值即正义……
总而言之,贾环就是吃林姐姐的颜,那么问题肯定是别人的……
“放心吧,之前在路上给咱们添麻烦的人,已经被他爹收拾的亲妈都认不出来了。”
“而且现在还有求于我,在国子监里那是鞍前马后的伺候着,可老实了,就是个乖宝宝。”
贾环就差拍着胸脯保证,一块出门只有别人躲咱们的份了。
“那就好,不然的话,我还是不要出去了。”
被贾环安慰一番之后,林黛玉也放下心来,脸上紧张的表情也放松了许多,又重新挂上了微笑。
“赶紧吃鱼吧,我也好长时间没有吃过江南的湖鲜了。”
“等明天见了林一和林二之后,我一定要再问问他们,看看能不能多搞一点过来。”
“最好是活蹦乱跳的那种,不然的话,都不好送给老太太尝尝。”
说起来也是,要是一般人倒也就罢了,送上一两道做好的饭菜,大家一起尝尝鲜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孝敬长辈的东西,如果不能找个好的由头,肯定又要被问东问西。
都解释一遍,还不够麻烦的。
“行,明天就再问问,实在不行的话,就让他们再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从江南再送一些过来。”
对于林姐姐的想法,贾环自然无有不依。
生活了那么多年,有了那么多钱,想吃口鱼怎么了?
不就是留在这个时候用的吗?
“也不用太麻烦,要是实在辛苦就算了。”
多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已经让林黛玉养成了谨小慎微的习惯。
看别人的脸色讨生活,其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如今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有些习惯可以慢慢改过来了。
“林姐姐放心,肯定不会有多麻烦。”
“既然能搞这次能搞过来,那么就说明已经有那么一条渠道走通了。”
“再送一批过来,也只是重复一下过程。”
贾环表面上并没有当做一回事,故作轻松,只是想让林姐姐安心。
看着眼前清澈明亮的双眸,贾环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做点什么。
荣国府肯定不是久居之地,无论是按资排辈,还是里面牵涉到的利益关系,即便是贾环中了状元,也一时难以理清。
最好的方案莫过于先跳出去,然后再反手清理。
旁观者清,总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案。
……
翌日。
西城偏北,一个两进的,非常传统的四合院。
贾环和林黛玉轻车简从,很容易就找到了地方。
院子入口的位置偏东,门楼看起来还挺并不怎么新,应该是有些年月的老院子了。
而且,想必师徒三人搬进来之后,也都没有翻新过。
进了院门之后,就是影壁。
一般而言,影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独修建的一堵墙,只作为影壁来使用。
还有一种就是,把影壁和前院东厢房的一堵墙共用,好处也显而易见,可以多出不少的实际使用面积。
从外面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院子里收拾的还算是不错,十分的干净利落。
院子里十分空旷,地上留下了不少打磨的痕迹,想来应该是练功的地方。
为了不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林大并没有到门口迎接林黛玉,而是一直守在二门。
见林黛玉和贾环进来之后,赶忙上前行礼:“见过大小姐!”
和贾环想的不一样,林大看起来并没有白发苍苍,精神矍铄之类的。
而是一个看起来有点疲惫的中年人,感觉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依靠自己,但是放眼望去,却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让自己依靠。
就好像尽心尽责版的政老爷一样……
只是到底还是眼神出卖了林大,炯炯有神,不是一般人。
而且穿着也比较考究,整洁得体。
“您是林伯吧?”
没想到林黛玉好像还认识,惊奇中带着惊喜,还有点不太确定。
“没错,没想到过去这么多年了,大小姐竟然还记得。”
能被林黛玉一眼认出来,是林大之前没有想到的。
毕竟从林府离开的时候,林黛玉尚且很小,按理说应该没什么深刻的记忆。
林大早年受惠于林如海,后来就跟在了林如海身边,一直就当个管事什么的,算是帮帮忙,打理打理俗务。
勉强算是充当个管家吧。
只是后来林如海在任上之后,一开始盐商们还摸不清楚底细,还很忌惮。
但是随着林如海把握住了工作节奏之后,为了帮皇帝抓银子,就开始整顿两淮的盐业,让盐商们饱受官府打击之苦。
古代的盐业,和开矿冶铁一样,都是管制行业。
最早的时候,主要就是为了往边关输送粮食,按照粮食量的多少,开具盐引。
所谓的盐引,实际上就是一种授权,一种可以参与食盐贩运的授权。
作为管制行业,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就必须全都掌握在官府的手里。
首先盐场生产出来的盐,就必须由专门的盐丁负责管理,没有条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盐引,是不允许把盐提出来的。
盐商们拿到盐引之后,说白了就是个渠道商,或者说是二道贩子,到指定的盐场,去买指定数目的盐。
然后根据盐引上的规定,卖到指定的地方。
所有的环节和流程,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来执行。
无论是数量还是价格都是提前定死的,里面的利润多寡,基本上一算就出来了。
要知道盐引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根据盐引的数量不同,以及专卖区域的不同,都是要照章缴纳盐税的。
其实盐商们利润的大头,一直都是私盐。
所有的制度,在一开始制定的时候,目的肯定是单纯的。
只是在后来执行的时候,总是会出现问题。
没办法,情况发生变化之后,总是会有所调整。
按照原本的运粮开中法,肯定是没有那么多问题的。
无论是谁想要挣这笔银子,那就老老实实去送粮食。
只是好处来的太容易,制度就容易走形。
自从纳粮开中变为纳银开中之后,整个盐业市场是开始了狂奔。
从表面上来看,最起码户部来银子更容易了。
以前把粮食运到边关,只是在给户部降低边关粮食供应的成本,说起来并不是户部的只管收入。
但是换成纳银开中之后,商人们想要盐引,就必须先把银子交到户部,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户部的岁入暴增。
而且还有一点也十分重要,那就是直接改变了盐业的利益格局。
送粮食这种事情,肯定是靠近边关的商人,做起来更加容易一下。
而且朝廷军队驻防就在当地,关系也好打通,所以纳粮开中法,着实养肥了一大批的晋商。
而纳银开中之后,盐场主要分布的两淮地区,就开始逐渐崛起。
靠近主产区,而且还靠近主要市场,只要砸银子,就能拿到盐引,压根就没有晋商什么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