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回 落忆镇(一)(1 / 2)
在老河小山镇,因为一场大雨,老河之水暴下,奔腾的咆哮声搅扰了镇民未央之夜的安宁。
由于一场炙烤盛行,惊魂未定的朴实平民很希望这雨水能带走燥人的热气,降临适宜的温度。
干涸的深井不断灌满,因为雨一直下,街面都积了不少的水,待到天明,骤雨初歇,几个淘气的孩子开始在积水里玩首发
河滩边上,一名泡在水里的青年迷迷糊糊的爬上了岸,浑身湿凉的衣服又脏又重,他干脆到深河里游了几圈,等身子和衣服不带脏垢后才重新上了滩,同时手里爬着两尾几斤重的鱼。
在河边升火不易,青年只好狼狈的走向小镇。
湿衣穿身实在难受,但青年不知何来,不知何去,忘了自己贵姓,只好朝有人烟的地方打听些事。
街道上并没有什么人,青年只好坐在街边石礅子上,将树枝穿腮的鱼放在身旁。
不久,街上开始热闹起来,但青年却坐在那儿困乏得睡着了。
“喂,喂,小伙子,你这鱼怎么卖?”
青年被人推醒,睁开眼的他看着打量着自己的老头子,又看了眼老头子手牵着的五六岁男孩,有些半醒的疑惑着:“卖鱼?”
“对呀,看你全身透湿,这两尾大鲤鱼应该才捞上水不久,极为新鲜,我想买来给我这孙子做药引。”老头子解释道。
“药引?”青年看了看病怏怏的小男孩,虽说粗布衣很干净,但几个补丁尤为显眼,一看就是瘦骨嶙峋的先天胎病,而且并不富裕。
青年看了眼还有些动尾的大鲤,道:“你看着给吧,不过我告诉你,你这孙子乃先天胎病,可不是这鲤能补治的。”
老头子听后一愣,道:“镇北的云大夫开了一方,说以大鲤为药引饨汤,便能有些起色。小伙子你看着年轻,又不懂医药,却这么一说,岂不是门外汉充当内行?”
“门外汉?”青年不悦了,看了看老头子左手的药包,道:“我虽不是大夫,却也粗通医理,老人家可否将药包给我看一看?”
“你要看药?”老头子一愣,然后还真将药包递了过来。
青年迅速打开药包,用指分数着药材,然后又闻了闻,道:“这大夫倒是个细心之人,所开的药方与剂量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着实能调整你孙子的身体,在这小镇之中能有这等大夫,也算不错了。只是这药方治标不治本,先天之病用后才之材,难免显得有点乏术了。”
青年看着老人道:“你这副药不便宜,想必是攒了很久的钱才买下的吧?”
“你看着陌生,应该是外地人,说得也有几分道理,难道真懂医治,要不你给我孙子瞧一瞧,看看能不能根治?”老人有些意动道。
青年正是薛剑,虽已失忆,但还是本能的会很多。他伸手把了把小男孩的脉,然后下意识的从手指上的空间戒指内调出一包帛布紧裹的银针来。
薛剑拿出十三根银针在手,指一点,那小男孩便惊恐的发现站着手脚不能动了,他想说话,嘴巴张不开,也发不出声音来。
接下来,薛剑将一根根针扎在男孩身上,行云流水般的熟练速度一扎便是十三针。
这正是道医中神奇的“鬼门十三针”疗法。
十三鬼穴,是先人留下的宝贵针灸遗产之一,对精神神志疾病的疗效卓著。
针灸,是华夏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是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传统医学针灸疗法中,“鬼门十三针”是最博大精深的一种,是针灸中神奇之所在。
人为什么会得“阴性怪病”?在生活中,有些人会得上一种莫明其妙的病,不管到多么高级的医馆,不管找多么高级的大天,他们都将望病兴叹,束手无策,这是为什么呢?
华夏医学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确定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的,借助四诊之法可以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表现出来的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提示了疾病的本质,因此讲究辨症,要分清标本,对症施治。
有些病医学将之归入阴性病的范畴,也即“邪病”,人们俗称为“中邪”、“附体”等等。
什么是邪病呢?
从《易经》角度看,万物皆磁场,磁场分阴阳,有些磁场是阴性的,对人体磁场会产生很不好的作用,人体在自身磁场比较虚弱的情况下,就比较容易受到阴性磁场的干扰或作用,轻则精神恍惚、频做噩梦,重则疾病缠身、精神失控。
有人说阴性磁场是人的鬼魂,如果按照道家的观点来看,人死有灵魂,俗称鬼,但是因为无法用科学证实,人们对是否有鬼魂尚无定论。但如果用易经的观点看,有阳必定有阴,可以完全推论出阴性磁场的存在。
不过阴性磁场不限于所谓的鬼魂,还有很多不好的磁场都可以归入阴性磁场,例如玄空风水中定义的五黄之气,也属于阴性磁场,它的来源与宇宙天体的运行有关系。
阴性磁场一旦侵入人的身体,人表现出中邪的特征,例如胡言乱语、精神分裂、幻听鬼语、抑郁胆小等等。
这时如果采用传统的医药之法,往往难以见效。很多名医比较熟悉,大家在交流过程中,都会列举一些所谓被鬼上身等中邪的例子。他们也会推荐一些他们难以治愈的病人到彼此求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