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张嘉宁的回忆(1 / 2)
依旧是老王头赶着牛车,先送王林松到车站,他还要从车站坐车去省城,然后才能买火车票南下,这时候出行不容易,有条件坐火车的人并不多,倒是不担心买不到票。
省城王满囤就没法去送了,他要帮着儿子把行车扛下牛车,王林松却让他坐着不要动:“爹,没有多重,我可以的,你儿子现在我力气大着呢!”
“哎,好,这个钱你拿着路上花,在那边该吃就吃,你寄回来的钱爹都给你攒着。”王满囤塞给儿子两张大团结,穷家富路的,带点钱在身上总要方便点。
张嘉宁默默看着,他大哥在部队也省吃俭用把津贴寄给了他,他虽然工作正常进行,但不能请假,更不能离开部队,这些钱是给他,让他想办法去西北看望父母的。父母的信前后只来了一封,他们被安排做最苦最累的活,没有时间,纸笔也要找人借,张嘉宁不知道他们这个冬天过得怎么样。
好在,听说西北相比东北没那么冷,否则,他们连柴火都不够,真的会熬不下去。
可有利有弊,父母所在区域长年干旱缺水,大片土地是无用的荒地,粮食产量很低,吃不饱是常事。
想到这儿,张嘉宁的心情就低落了下去,他又想到了徐晋杭,张家刚出事时,他六神无主,父母被带走,连家里的房子也被查封,他没有地方去,第一个就去找徐晋杭。
徐晋杭和一个女人看完电影回来,那女的张嘉宁也认识,是徐父领导家的闺女,比徐晋杭小一岁,长得不太好看,徐晋杭一直是避而远之的。
“嘉宁,你怎么来了?”徐晋杭的情绪很矛盾,兴奋中又带着丝厌烦,他和那女的告别,“时间不早了,你快上楼吧,我看着你上去。”神情温柔,看得那姑娘平凡的面容也染上了抹艳色。
待她走后,徐晋杭才对张嘉宁露出不同以往的灿烂笑容:“嘉宁,你知道吗,我爸要调去沪市了,任命书下个月就会下来,职务是市长。”火箭般连升好几级,他将从一个普通的干部子女变为市长家的公子,沪市啊,不是普通的小城市,是和京城齐名的沪市。
“哦,是吗,那恭喜。”张嘉宁呆呆的,好像不认识眼前的朋友。
徐晋杭对外的形象总是带着几分忧郁,在学校里是好几个女同学不敢大声和他说话,有好吃的都喜欢让着他,他在女人中间比较吃香,相反,在男性朋友中的人缘一般。
他跟在徐父身边出去和人交际,那种忧郁就更加放大了几分,是一个为家庭,为父亲的事业和前途操心的好儿子。
他总是谁也不得罪,如果朋友们吵架,他还会充当和事佬的角色,好像是最懂事明理的那个,经常被长辈们夸赞。
现在,他笑得这么志得意满,和张嘉宁熟悉的内敛谦虚的徐晋杭判若两人。
更和落魄走投无路的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
徐晋杭显然还不清楚张家发生的事,带他回家吃饭。而徐母一见张嘉宁就问他有没有布票,她看中了一块的确良布,想给父子俩做两件衣服,徐父的福利待遇没有张父好,票不够用。
张嘉宁叫了阿姨,说没有,他现在哪还有什么布票,吃饭都吃不起了。
徐母就嘀嘀咕咕说他家太铺张浪费了,应该像他们家学习,勤俭节约。
而徐父下班回家后的态度与以往截然不同,以前,他把他当成世交侄子,每天挂在嘴边的就是嘉宁如何如何好,以后会如何如何有出息,只要他来徐家,徐父总会关心问他今天干了什么,父亲在忙什么,事无巨细,比对待自己儿子还上心。可那天,他却只是点点头,虽然没有把他赶出去,往日的热情却不复存在,那种转变张嘉宁再大大咧咧,也不可能感觉不到。
过了两天,徐母的态度更是三百六十度急转直下,张嘉宁那时候没地方去,而且还要为父母奔波,只能暂时投靠徐家。
徐母对他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整天指桑骂槐说家里少了这个,缺了那个,摔锅打碗的,又说家里粮食不够,买不到肉,吃得差,意思是说被张嘉宁吃掉了,害他们家没得吃,话里话外都在嫌弃张嘉宁。
徐母也不想想,当初徐家初到京城,如果不是有张家帮忙打点,就凭徐父一个小小的办事员,怎么可能那么快在京城立足。
徐父的工作是张父帮着弄下来的,他们那会连租房子都找不到门路。
徐奶奶是个强势的,儿子每个月的工资都要拿走一部分,徐父身上并没多少积蓄,徐母又没有工作,要不是张家,京城这样的地界,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怎么生存?
徐晋杭的态度倒是变化不大,只是言语间一直在畅想以后的生活。
他们去沪市,沪市的女孩子多温柔,江南水乡的姑娘,一定比京城大妞漂亮。
“嘉宁,我们家属楼的那些丫头,天天扯着嗓子喊,吓都吓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