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缺人(2 / 2)
从大棚里出来,他们又跟着胡广进稻田,稻田就看不出什么东西来,因为现在还只有小小的水稻,未长高。
水稻刚刚插秧完。
胡广介绍,水稻的产量有望达到四百到五百斤,当然这是试验田里的产量,实际上的产量可能会低,但至少可以达到三石。
这已经非常惊人。
上好的水田,在风调雨顺的年代才能达到三百多斤产量,旱田一般都是一石、两石左右。
胡广的杂交稻虽然尚未见大成效,但如果能提高两成产量,对帝国也是天大的喜事。
临走前朱棣询问胡广有什么困难,胡广叹息道:“朝廷不重农桑,导致人才较少,帝国最聪明的脑袋全都跑去科考,陛下若是能拨付来一些人才那就好了。”
朱棣默然,良久回道:“此事我们也正讨论,相信不久就有答案,急不得。”
回程前胡广给每人兜四个西瓜,皇宫送一车。
归时朱棣把朱高炽叫到马车上,道:“这人,缺的有这么多?”
朱高炽叹息,“爹,孩儿斗胆问一句,历朝历代都说重视农耕,可体现在哪儿?
您每年春天下地耕一回田,让百官劝课农桑,这叫重视吗?”
朱棣道:“这混账话,这不叫什么叫?”
“这个世界上,要做成一件事需要几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给人,让最优秀、最聪明的人去做、去搞、去研究,皓首穷经,投入书海。
第二件事是钱,任何事都需要大量的钱才能做成。
第三件事,就是时间。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长城非一日之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想问问爹,朝廷给的人呢?给的钱呢?给的时间呢?
朝廷固然有很多事要做,但朝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是建立在百姓的基础上。
国家到底是什么?
本质上是与百姓签订的契书,虽然这契书没有写成白纸黑字,但大家都相信,有朝廷能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农业就是朝廷应该履行的条款啊,朝廷不履行条款,这契书就无效。
等越来越多人不认可,那契书就会作废,他们会换人重签的呀!”
朱棣羞愧,朝廷对农业的投入似乎真的不够,可以说几乎没有。
让几个官员劝课农桑,这有什么用?
由此他更加感觉到儒家误事。
朱棣叹息道:“你想要的考试朕准了,朝廷要不要也组织一些?”
朱高炽道:“可以,朝廷中很多技术官员,完全依赖推荐,这并不可取。
技术官员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技术水平的高低,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上下限。
以户部为例,从尚书到侍郎,乃至左右丞、主事,都是由科举考出来的人才,您不觉得奇怪吗?
户部需要有极强的统筹能力,有极强的计算能力。
然而科考根本没有这些内容,只有文章!
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户部是帝国的大管家,要能统筹规划帝国的发展,协调帝国各方势力,还要规划朝廷的各种投入,科考没有哇。”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