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祝员外衣锦还乡(1 / 2)
向一个人传递出自己的信念是非常困难的事。
尤其是朱棣这样拥有成熟思维方式,且又极端自信的人。
朱高炽只好先从实际需求出发,他的好几个工坊,都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而这种需要,数量极其庞大。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光一个毛纺需要几百人。
而且马上即将开展的棉纺,需要的人更多,这些人涉及到包装、运输、生产、种植等等。
除此外,朱高炽还准备发展印刷业,这又需要数百人的技术人员,从印刷业衍生的报纸、传媒、书籍等等行业,也需要大量人才。
玻璃工坊同样需要大量人才,他们要进行高端玻璃的制造工作,这同样需要几百名技术人才。
同时,朱高炽还向朱棣透露一个非常劲爆的消息——他要开始研制燧发枪。
凡此种种,如果不建立自己的培养体系,根本无法完成。
朱棣听得有些晕,连忙打断:“停停停,你怎么需要这么多人?做事能不能专注?贪多嚼不烂。”
朱高炽笑嘻嘻道:“父王多虑,这些我都是考虑过后很久才确定的规划,按照计划这些都要完成,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但人的培养刻不容缓。”
朱棣摆摆手:“随你,你尽可去折腾,不过,国库里可没钱给你折腾。”
“父王放心,孩儿这儿还有些钱财,当可勉力支撑。”
实际上朱高炽手里的钱也不太多,离开北平府前,朱高炽大肆扩张生产,大多数钱都已经换成商品,而商品还堆在金陵的仓库里。
得了朱棣首肯后,朱高炽先建立的就是科学院,科学院直接安置在跟文字馆对面。
文字馆对面开始装修,大儒们就出来观看,科学院的人大多数都是工匠,他们起初还有意愿去交流交流,结果对方发现他们是工匠后,立刻摆出脸色。
工匠们也知道自己自讨没趣,干脆没再想着交流。
朱高炽盯两天后,便把此事交给祝荣,命他安排人盯着。
他要做更加重要的事,那就是工坊的选址,不过工坊可选择的地方并不多。
金陵城附近大多数都是山地,要么就是被江水切割形成的狭小地块。
纺织、印刷都是污染很重的企业,当然不能放城内。
选来选去,朱高炽选择了城外。
金陵城南门有个玄真观,靠近秦淮河,那里是处小山地,工坊区就安置在那儿。
因为有了门头沟工业区建设的经验,这次建设起来就快许多。
朱高炽与祝荣两个人沿着工地巡查,谈谈今后的发展规划。
祝荣则问起库存的问题,肥皂、玻璃、还有许多铁器都在仓库里,他们的账面上所剩的钱财不多。
“卖货等我空出来时间再说,你可以先去装修店面,赶在父王登基前就行。
另外这次宣传也要到位,你亲自去吧,两件事,一是卖货,二是卖技术,当年你从杭州灰溜溜回来,衣锦还乡吧!”
祝荣大喜过望。
老话说得好,衣锦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当天晚时,祝荣回去便开始迫不亟待收拾东西。
按照朱高炽的吩咐,他决定先去杭州,再去两湖,争取一个月时间赶回来。
次日一大早,祝荣乘船迫不及待跑回杭州,只用不到一天就到了。
祝荣带着十几个军中出来的退役老卒登岸,望着杭州一如既往的繁华,祝荣不由感叹:“老子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