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蹊跷(1 / 2)
即便有那没被“同化”的,害怕没完成职责被责罚,自然亦不会站出来说实话,只低头默认了,之后再在楼绒绒的书馆多听一段时间的课,在先生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心向着哪边往后且还两说呢。
之后再要忙的,便是有条件寄宿和在书馆附属的书院中,接受一整套教育的女子的安置。
这里头,有的是年纪尚小的,父母把书馆当做了免费的学堂,干脆把人送了来,这是最好安置的。
难一些的年纪稍微大一点,能帮着家里做点事的,一般家中要么是有兄弟,平日里还要做活补贴家用的,一般父母不会答应让女儿寄宿在书院,也想让女儿继续帮忙做活补贴家用,送来学堂最重要的目的是想要每月赠送的米粮的。
甚至连小姑娘本人,被送来之前,也是这么想的,是听了楼绒绒的话之后,才动了真正读书识字的念头,渴望读书,但又很难克服现状的。
像这种的,都是楼绒绒派人出面去游说,可住的进些还好,能顾得上早晚往返,书院亦提供饭食,对一些家中贫困的人家来说,能节省下一个人的饭钱也算,便好说服些;但住
得远些的,姑娘来不及往返,父母就更偏向于让女儿不去读书,照料家中。
无奈之下,楼绒绒最后同京城一家车行商定,往后只要书馆开馆,每一日,车行都会派十几辆,在京城各处接送那些家住的远的姑娘们。
这种的,虽然过程艰辛,但最后好歹也算是有个好结果,但那些年纪快到出嫁时的姑娘们,想要读书,就是楼绒绒肯出钱出力,都游说不及。
这些姑娘的父母多只是想让女儿出嫁前读几天书,谈婚论嫁时能多点资本,因此当然不会同意女儿想要不出嫁,一直读书的念头。
可惜的是,这样的姑娘几乎占了来书馆的三分之一还多,许多姑娘都是因为家里兄弟读了书,自己便没了读书的机会,楼绒绒几番争取,最后想出个办法,推出了一个“一年学习计划”。
就是她派人去跟这些姑娘的亲长游说,书馆先不管往后如何,先只计划教这些姑娘一年,只要他们愿意放手,让姑娘来读书,一年以后,她可以保证他们的女儿不仅能识文断字,还能吟诗作对,总之一定能让他们说一门更好的亲事。
这办法有点作用,有些不
着急嫁女儿的人家,就因此同意了女儿在书院读书,可更多的人家,家中赤贫,女儿亦要做活养家,照顾弟弟妹妹,又或是家中兄弟无钱娶妻,所以要女儿嫁出去,换了彩礼来,才能给儿子娶妻。
楼绒绒拼命言说,已经没法改变他们的意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姑娘,因着几两银子,或是家中琐事,不得不放弃读书的机会。
因为已经竭尽全力,反倒更加遗憾,以至于那几天,楼绒绒到哪里都是蔫巴巴的,就连做梦都是某户人家忽然松口,愿意送姑娘来读书了,可梦一醒,才发现是空欢喜。
蓝语琴她们看在眼里,又是心疼又是动容,只能平日里多分担些事务,更尽心教导好不容易获得读书机会的姑娘们,好让楼绒绒见了,能高兴些许。
好在楼绒绒只是消沉了几天,便重新打起了精神。
这一振作,才发觉,自打大雪那日开馆,时间飞逝,一转眼竟又到了一年年末,腊月时节,晨起一推窗,便瞧见了外头大雪纷飞,是李太白诗句里“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的景象。
楼绒绒未曾来得及细看,那厢春寒便端着铜盆进
来了,瞧见她单衣站在窗前,连忙放下铜盆,过来不由分说将窗门掩上,责怪楼绒绒道:
“小姐,这么冷的天,您怎的也不披件衣裳,也不怕着了寒凉。”
楼绒绒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