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张汤之死(1 / 2)
话说张汤,其父,是一个法律工作者。他也因为一只偷肉的老鼠,被其父重点培养,自幼开始学习法律。其父去世,张汤继承父业,却不甘人后。通过结交当时还不是显贵的王氏外戚田胜,走上了仕途官宦之路。
因有田氏兄弟照顾,张汤步步高升,先后担任:给事内史—茂陵尉。
陈皇后巫蛊案,让张汤出现在皇帝刘彻的面前。张汤办好了陈皇后的案子,被提拔为太中大夫。
张汤被授命制定汉律,因工作表现良好,成绩出众,被提拔为廷尉,位列九卿。又因办好了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江都王刘建三件大案,被提拔为御史大夫。
也就是说,张汤的升迁之路,是这样的:
长安吏—给事内使—茂陵尉—太中大夫—廷尉—御使大夫。
张汤从底层小吏,爬到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用了二十多年的光景。张汤的官越做越大,其行事作风狠辣,又精通法律,所以,很多公卿、列侯都怕他。故而,张汤也成为了汉武帝时期酷吏之首。
张汤成为御史大夫后,也干了很多事。但,他的形式作风,也得罪了不少的人。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先来看一下,导致张汤之死,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李文、刘彭祖、庄青翟、朱买臣、边通、王朝、鲁谒居及其弟。
负责审理案件的人:杜周、减宣、赵禹。
李文告状
现在,进入正题,来看一下,引发张汤之死的第一人:李文。
李文,河东郡人。此人,有一个官职: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其地位,仅次于御史大夫,俸禄千石。它的地位虽然比御史大夫低,但,它有个优势:居宫中兰台,为宫掖近臣。
西汉时期的百官,向皇帝奏议。要先呈御史大夫,经由御史中丞,转呈皇帝。皇帝诏命经中丞传达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去执行。换句话说,御史中丞,是皇帝和御史大夫之间的中间人。所以,御史中丞比御史大夫更接近皇帝。
李文担任御史中丞,又与张汤不和,有仇隙。张汤看不惯李文,李文也针对张汤。两人虽是上下级关系,张汤却管不住李文。
李文利用亲近皇帝的机会,不断找张汤的麻烦。而,李文是聪明人。他打击张汤,不靠言语,而是讲证据。
李文是这样做的,他从朝廷的文书中,找出可以搬倒张汤的证据。只要这些证据,交到皇帝手中,足以杀死张汤。然,李文保密工作不到位,被一个人得知,这个人叫鲁谒居。
鲁谒居,是张汤的属下,担任御史,且是心腹。鲁谒居知道张汤、李文二人之间的恩怨,又得知李文收集到证据,足以搬倒张汤。
鲁谒居也是聪明人,得知这个情况,他果断先发制人。鲁谒居是这样做的:先一步匿名揭发李文不法之事。
此时,张汤是皇帝刘彻的臂膀,得力干将。当皇帝刘彻看到匿名状告李文的奏书,便问张汤:有人匿名举报李文,你怎么看。
张汤从字迹上,认出了匿名告状李文的人,是他心腹鲁谒居。但,张汤还是要演戏,且,演全套,配上丰富的面目表情,故作惊讶地回答:这或许是李文的老朋友怨恨他所为(此殆文故人怨之。
有人匿名告状,且,送到刘彻手中。这件事,自然要高度重视。
刘彻没有多想,将案件交给张汤审理。毕竟,李文是张汤的下属,让张汤去查,也没什么问题。
张汤精通律法,得皇帝授意,终于可以除掉大患李文。哪怕李文没罪,张汤也要以莫须有的方式,给他定死刑。
等待李文的结局只有一个:被杀。
张汤和李文之间的争斗,以李文被杀,落下了帷幕。因为这件事,张汤更加重用鲁谒居,以示报答。再加上,鲁谒居掌握了张汤的罪证,更加令张汤不敢怠慢。
史料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鲁谒居病了,张汤不仅亲自去慰问,还给他按摩脚。
张汤是御史大夫,皇帝刘彻身边的大红人,却给下级鲁谒居捏脚。这种行为,让人感到反常。毕竟,只会有下属为了讨好上级,端茶倒水,捏脚捶背。哪里有领导会给下属做这些事。
有问题,一定有猫腻。
正巧,这件事又被张汤的另一个仇敌得知,他就是刘彭祖。
刘彭祖上书
刘彭祖,是汉景帝的儿子,排行老七,其母是贾夫人。初封广川王,后改封赵王。
赵王刘彭祖,可不是一位安分守己的诸侯王。他为人奸诈而善于奉承,表面上对人恭顺献媚,内心阴险刻薄,喜好研究法律,善于诡辩中伤他人。朝廷任命的国相、二千石官吏在任没有超过两年的,都是获罪离任,轻则受刑入狱,重则脑袋搬家。
简单说,赵国刘彭祖说了算。
那么,刘彭祖这个诸位王,是如何成为张汤的敌人。
答案,只有一个字:钱。
刘彭祖不喜欢营建王府,也不喜欢声色歌舞。而,他喜欢做一件事:生孩子。
刘彭祖拥有众多美姬,生了一大堆儿女,光是有名有姓的,就有二十七个。这么多儿子,要维持生活,花销自然很大。而,刘彭祖的封地邯郸,被称为中都。故而,刘彭祖派使者到各州县和商贾交易,统计财货加征赋税,收入多于封国应征的租税。
其中,赵国有一项发财技能:冶铁。
张汤为了支持皇帝北伐匈奴的大计,提出增加财政收入措施:如官营盐铁、算缗令。
钱,被朝廷征收了。刘彭祖去哪里弄钱,如何养活妻妾儿女,如何维持府中庞大的开销。刘彭祖发挥特长,主动与朝廷的官吏发生摩擦,并且专告盐、铁官吏。
刘彭祖平日作威作福,嚣张跋扈惯了。这下,遇到了硬茬子,被任命的人不买他账。于是,刘彭祖用以前的办法:向皇帝诉苦,告状。
刘彭祖屡次同朝廷派来主管铸铁的官员打官司,张汤常常打击赵王,重点压制。其中,鲁谒居曾经去赵国办过案子,不仅没有给刘彭祖面子,还多次检举揭发他的违法行为。
张汤、鲁谒居断了刘彭祖的财路,自然被刘彭祖拿出小本子重点记住。刘彭祖喜好研究法律,善于诡辩。不能靠阴谋诡计取胜,那就寻找张汤、鲁谒居二人的错误,亲自上书弹劾。正巧,张汤为鲁谒居按摩脚的那些事,传到了被刘彭祖哪里。
刘彭祖是皇子,也是诸侯王。但,他也放低姿态经常做一些事,来麻痹朝廷官吏,以获取把柄威胁。通过自己的经验,刘彭祖更加认为张汤和鲁谒居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拿到搬倒张汤的证据,刘彭祖自然要借题发挥,向皇帝刘彻上书,说了这样一段话:张汤是御史大夫,位列三公,陛下重臣。其属官鲁谒居有病,张汤竟然给他按摩脚,我怀疑两人勾结,干了不法之事。
刘彭祖是皇帝的七哥,他的上书,立刻送到了刘彻手中。刘彻得知这个情况,也倍感惊讶。张汤,为什么会给下属鲁谒居按摩脚呢?
这是下人,做的事情。而,张汤去做,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至少,张汤有把柄落在了鲁谒居手里。
查,必须严查,彻查到底。
刘彻将这件事,交给了廷尉负责。此时的廷尉,叫杜周。
酷吏一号人物杜周办案
杜周,南阳郡杜衍人,是一名小吏,起初并不出名。及至,义纵担任南阳郡太守,诛杀宁成等豪强势力,杜周的办事风格得到赏识,甚有名声。义纵发掘人才,将杜周举荐给张汤。张汤很给宁成面子,提拔杜周为侍御史,跟前效力。
杜周先与义纵共事,后与张汤共事。宁、张二人,都是有名的酷吏。杜周在张、义二人哪里学到了真本事,还领悟到一个精髓:做任何事,都要以皇帝的意志为前提。
一件案子,考验了杜周的个人能力。杜周受命查办沿边郡县因匈奴侵扰而损失的人畜、甲兵、仓廪问题。
杜周办案,有张汤、宁成的身影,严格追究造成损失的责任。使案边失亡,所论杀甚多。他的形式作风,执法严峻,奏事称旨,深得皇帝刘彻满意。
张汤升迁为御史大夫,杜周被提拔为廷尉。杜周平素沉默寡言,老成持重,外宽柔而内深刻,所以,他获得了一个称谓:内深刺骨。
他比酷吏,还酷吏,执其法来,更为严酷,冷漠无情。杜周升迁廷尉后,总结张汤的工作表现,并效仿他,善于揣摩皇帝的旨意。
皇帝不喜欢的人,那怕犯下细微的过失,他也会将其重办。皇帝不想追究的人,那怕犯下滔天大罪,他也不会去管。
故而,廷尉府,酿成了不少冤枉。
有些正直人士看不下去,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
杜周来了一个霸气侧漏的回答: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意思,法律是前人制定的产物,发令是当今皇帝下达。我当以当今皇帝令为主,哪管前人制定的法律。
杜周在廷尉这个重要岗位上,弄了不少冤假错案,诏狱犯人增多。
如今,刘彻把张汤的事情下放廷尉,以皇帝为主的杜周,那管昔日的提携之恩。此时,鲁谒居已经死了,无法从死人哪里获得口供。没有皇帝明确的诏书,杜周不能越级,去擒拿张汤问罪。再者,张汤的能耐,杜周是知晓。一击不死,定被反噬。
杜周对案件分析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那就是鲁谒居的弟弟。不敢抓张汤,难道还不抓鲁谒居的弟弟。
张汤听说鲁谒居的弟弟被抓到廷尉府受审,害怕自己和他哥哥做的那些事泄露。于是,张汤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进入了廷尉府。
张汤见到了鲁谒居弟弟,为了不成为办案嫌疑人员,故意撇清关系,表面上装作不认识,实际上是想暗中搭救。然,鲁谒居的弟弟,没有懂起张汤没有表达的意思。
他看到了张汤,就抓到了救命稻草。不仅热情打招呼,还直呼其名,深怕别人不知道他和张汤认识。
张汤要想救他,就不能与他认识,否则,就会坏事。却怎么也没想到,鲁谒居的弟弟,是如此蠢。
我来看你,就代表我认识你,且让你安心,我会救你。
我认识你,却装作不认识,是为了更好的搭救你。
你这一喊,坏了所有事。哪怕,我想救你,也不能救你。
鲁谒居没有去细想这些问题,只看到了张汤故意不认识他,是想撇清关系,不想救他。于是,内心产生了一个鱼死网破的想法。
你不救我,我就供出你的见不得光的事。哪怕要死,我也要拉着你垫背。
鲁谒居的弟弟不等审问,主动上书,交代问题。将张汤与鲁谒居合谋杀死李文的事给揭发。杜周拿到了鲁谒居弟弟的供词,上奏皇帝。
刘彻看到这份供词,这时才明白了一切。张汤、鲁谒居联合欺骗,诛杀李文。而他,自诩精明强干,能够驾驭朝臣,却被玩弄于股掌之间,这可是莫大的耻辱。
挖,必须深挖。
鉴于杜周曾跟随张汤做事,有共事经历。刘彻对杜周不放心,将这些事交给另外一个人来办理。他就是汉武帝时期,又一位酷吏:减宣。
酷吏二号人物:减宣审案
减宣,河东郡杨县人。
因精明能干,被以佐史的身份外放河东郡郡府供职。不久后,减宣遇到了一个贵人:卫青。
卫青派人前往河东郡购买战马,减宣负责接待。这次相处中,臧宣因为能力突出,被使者记住。使者回到长安,将臧宣的名字,以及他的能力,上报给卫青。
卫青听说后,就把臧宣,推荐给皇帝刘彻。
卫青是刘彻身边的大红人,他举荐的人,自然要高度重视。臧宣被征调回长安,迎来了一个新官职:厩丞。
臧宣来到长安,辅佐太仆公孙贺,职掌皇帝舆马和马政,对马匹进行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他在这个岗位上认真工作,矜矜业业。不仅表现优异,还干出了很好的成绩。于是,臧宣获得了升迁,迎来了新官职:侍御史。
不久后,又因工作能力出众,得到上级领导肯定,被提拔为御史中丞。
本以为,减宣的仕途,还会继续高升。怎知,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呆就是十几年。减宣在御史这个岗位上,先后办了两件案子:一个是主父偃逼杀齐王案,另一个是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臧宣办案,以细微的条文苛刻加以诬陷,诛杀了很多的人,故而,也留下一个这样的名字:敢于判决疑难案件。
臧宣在御史中丞位置上,多次罢官,又多次启用。尤其是淮南王刘安谋反案,辅佐张汤办好了这个案子。
朝廷打完河西之战后,又想横渡漠北,横扫单于王廷。为了充盈国库,支持皇帝北伐匈奴的伟大事业,朝廷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为了守住经济改革成果,减少阻力,刘彻启用了很多酷吏。其中,减宣也被皇帝记起,提拔为左内史。
臧宣的官越做越大,但,没有想着在这个岗位上等待光荣退休,而是努力工作,争取在进一步。
减宣是这样做的:无论大小事,都要亲力亲为。亲自布置县里各大部门的财物,官吏没有他的允许,不能随便变动,否则就用重法惩办他们。
经过减宣的治理,左内使管辖区域,得到了极大改善。其他人只能治标,他却能够治本。他的政绩突出,得到了皇帝刘彻的赞赏。
张汤、鲁谒居合谋,诛杀李文案,刘彻交给他来办理。
减宣曾在张汤手底下工作,但,遭到打压,对他极其不满。换句话说,张汤和减宣关系不好,还有仇。让一个有仇的人,去审理仇人的案件,对方自然更要努力工作,收集证据,搬倒对方。
减宣跟张汤是死对头,他在审理此案时,深挖对方的过失。减宣也不按常理出牌,收罗到张汤的罪证,第一时间没有选择上报,而是压了下来。当然,这不是因为减宣与张汤关系得到缓和,而是因为这点证据不足以致张汤死地。
张汤躲过了廷尉杜周,也躲过了左内使减宣。而,他错误的判断形势,得罪了一个老实人。这个老实人,位列三公之首,官居汉相,叫庄青翟。
汉文帝陵墓钱币盗挖案
长安令破获了一个案件,有人盗挖了汉文帝陵墓的殉葬钱。汉文帝是刘彻的爷爷,陵墓中的殉葬钱被盗挖,这个案件的性质极其恶劣。
庄青翟是汉相,要承担主要责任。处置不好,自己的仕途生涯将会终结。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庄青翟不能一人拿定主意,立马找到张汤商议对策。两人商议后,达成共识,一起承担责任,向皇帝请罪。
庄青翟没有那么多心思,商议好的事情后,第一个主动向皇帝请罪。按理说,接下来,请罪的人,就轮到张汤。怎知,张汤不按常理出牌,擅自修改了剧本,且没有通知庄青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