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弄权术的公孙弘(1 / 2)
宫廷争辩,公孙弘输给了朱买臣。他虽阻止不了朔方郡的修筑,却也叫停了西南夷和苍海郡两大工程。同时,公孙弘从这件事看到了一个现象,大汉人才济济,尤其是皇帝身边的人才。诸多人才当中,只有一个人令他感受到了威胁。这个人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为江都国相后的那些事
元光新政时,重点介绍了董仲舒的事迹。因献天人三策,深得皇帝刘彻喜爱。为了试验董仲舒的言论,刘彻给了他一次试验舞台的机会:担任江都王刘非的国相。
董仲舒在江都国为相多年,却没有将他的儒学思想在江都国推广。毕竟,江都王刘非善武,不仅有军功,还有天子旌旗表彰。与其说江都王是汉景帝改封,还不如说是刘非的出色战功,让汉景帝认为他有能力震慑吴国叛逆。
所以,江都王刘非是一个很傲慢的人。
董仲舒前往江都国,能够与名声不好的江都王和睦相处,已经不错。想要在江都国推行儒学,是一件很困难之事。
刘非不愿困守江都,有据拥天下之心,时常将董仲舒比喻为管仲。董仲舒见江都王刘非有不臣之举,时常用圣人语录委婉劝诫。
刘非虽有不轨之心,却也不敢付出实际行动。尤其是老十皇帝刘彻军功显赫,不仅树立至高无上的威信,地位更是无人能够撼动。就这样,董仲舒在江都国呆了五年,也没有做出什么值得称赞的功绩。
董仲舒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心想着,过个几年,就能够以年迈为借口,离开江都国这个是非之地。然,董仲舒在江都国为相的平静生活,最终被江都王打破。
话说,马邑之谋后,军臣单于大举派遣匈奴寇扰汉境。刘彻不堪其扰,以李广、卫青等为将,四路反击匈奴。
江都王刘非坐不住了,上书讨伐匈奴。这封讨伐匈奴之书,让刘彻大怒,进而导致董仲舒江都国国相被强行罢黜。
董仲舒虽被罢黜,也不忧心。他能够离开江都国是非之地,再次回到长安。面对董仲舒这样的人才,刘彻给了他新的官职:中大夫。
董仲舒终于有时间能够完成当年没有做完的事情:君权神授。
元光初年,董仲舒献上的天人三策,其中有一策叫君权神授。这一策,为大汉王朝建立,找到了了合理性。然,董仲舒还没来得及,讲出君权神授束缚君主的一面,就被外调江都国。如今,董仲舒再次归来,当初没有做完的事情,现在继续去做。
为了避免皇帝,过度膨胀,干尽坏事。故而,董仲舒想要用神授这两个字来限制皇帝的权力。
皇帝做了好事,造福百姓,上天就会降下祥瑞,以表彰君王之德。一旦,君王做了坏事,上天就会降下灾祸,以示君王德行有亏。
要想自己的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就要收集异象之事,进一步说明论证,得出答案。
比如夏启商汤周文王时,天下出现了什么祥瑞。
又比如夏桀商纣周幽王时,天下出现了什么灾祸。
以古劝今,这才有说服力。
对于,当今皇帝做的那些事,自然是董仲舒重点收集资料。董仲舒从刘彻继位开始,去寻找异象。很快,他找到了两个很充分的案例。建元六年,大汉发生了两件事:辽东高庙灾、长陵高园殿灾。
这两件事,正是他宣扬,天人感应的好机会。于是,董仲舒带病创作,准备借用这两件事大做文章,再经过语言艺术的魅力加以升华。怎知,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
主父偃没事,就喜欢来找董仲舒这位大儒学习,提升一下《公羊氏春秋》的知识。这日,主父偃来做客时,碰巧看到了董仲舒尚未完成的书稿。主父偃见其书,嫉其才,做了一件不人道的事情:偷了董仲舒手中的书稿。
主父偃不仅将书稿交给了皇帝,还让诸多学者,前来讨论。其中,董仲舒最得意的弟子吕步舒,也是点评人员之一。
吕步舒,受教于董仲舒,且最有名声。故而,董仲舒广招门徒传道受业解惑,很多事情都是他在做。
吕步舒跟随董仲舒入长安,也得到了一个官职:博士。
刘彻得到这份书稿时,认为是有人想要通过神授二字,来束缚他的皇权,该书是在讥讽朝政。
吕步舒见众多学者都在抨击这份书稿,又见皇帝很生气。再加上,他是儒生的身份,总是把子不语怪力乱神放在嘴边。
他点评时,给出了两个字:大愚。
有了吕步舒的点评,主父偃方才说这份书稿,出自董仲舒之笔。
这时,吕步舒才明白,主父偃给老师挖了一个坑,而他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自己的老师给埋了。
刘彻也很生气,竟然有人想拿这件事来束缚自己。于是,下了一个命令:斩杀。
当他得知书稿的主人正是董仲舒时,也怜其才,又下诏书赦免。
经过这件事后,董仲舒深受打击,也认识到了朝堂人心难测,不敢再说灾异之事。随后,他干起了老本行,传道授业。
这一干,就是好几年。
董仲舒本可以安心当个老师,培养几名优秀的学生,以传承衣钵。怎知,他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也太有学问。不仅诸多学者,前来学习。也有不少诸侯、公卿子弟,前来学习。就连皇帝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总会派人来问他。别人答不上来的问题,董仲舒总会用《春秋》说事,替皇帝解答疑惑。
董仲舒名声太大,公孙弘就越生气。
公孙弘能够一言除掉比他优秀的主父偃,结果,又冒出来一个朱买臣。而,朱买臣还威胁不到他的地位。但,董仲舒不一样,是一个历经三朝的人。他有资历、精通《春秋》、博学多才,还有下放地方担任诸侯相的经验。
史料没有记载,公孙弘和董仲舒有什么过节。但,从其他资料来看,公孙弘的《公羊氏春秋》师承胡毋生(与其师公羊寿一起编撰该书。
董仲舒曾与公羊寿、胡毋生等人共事,也精通《春秋》。
公孙弘的学问远不及董仲舒,而董仲舒的学问又被朝廷尊为官方统治思想。董仲舒的存在,令公孙弘倍感压力。公孙弘又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的学问远不及董仲舒,进而,董仲舒成了公孙弘的眼中钉。
于是,公孙弘玩弄权术,想了一个办法:将其外调,来个明升暗降。
董仲舒迎来了一个新职业:胶西国国相。
这份职业,看上去是高升。毕竟,董仲舒从教书先生,一跃为诸侯国相,怎么看,都是很大进步,位高权重。实际上,这份职业,属于苦差事。之所以,说它是份苦差事,是因为胶西王刘端,不好相处。
胶西王刘端的那些事
胶西王刘端,是皇帝刘彻的兄长,其母程姬,排行老八。汉景帝平定诸侯王叛乱后,加封诸子,刘端被封为胶西王。
据史料记载,刘端可不是什么好人。
他为人贼戾,又有生理问题(现代术语阳痿,难近女色。他在胶西国无恶不作,多次违反汉代律法,任意杀人。
很多大臣联名告发其罪,要求对刘端严惩。刘彻念在兄弟的情谊上,只是削了胶西国一半的领土,以示惩处。
按道理说,刘端干了那么多坏事,没被处罚,就该谢恩。然,面对皇帝仁慈的处罚,这下,刘端不干了,选择懒政,什么都不管,消极怠工。
仓库坏,不修。
公务,不处理。
租赋,也不收。
不仅撤除王宫警卫人员,封闭宫门。还屡次改换姓名,假扮平民,到其他的郡国去玩乐。
刘端还爱发扬一种精神:找官吏麻烦。
只要是从长安来的人,无论是任胶西国相,还是两千石高官,他都要去找对方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