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仁,阳虎(1 / 2)
第62章仁,阳虎
鲁昭公二十八年,白国二百五十六年
孔丘回到鲁国,继续开始讲学,同年,端木赐拜师孔丘。自此,仲由、白庭、端木赐三人成为离孔丘最近的弟子。
这天仲由问:“夫子,我听说晋国的大夫魏舒推举了自己的亲人做官,您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
孔丘回答:“首先,我认为推举人的标准是才能和品行,而不是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果关系跟你很亲近,但是有才能有德行,难道你就不推举他了吗?
如果和你很疏远,但是有才能有德行,难道你就不推举他了吗?由此可见,推举人的标准是是才能和品行啊!
我们再说为什么才能品行缺一不可,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那么无论他有多么大的才能,我们都不能重用他,因为他的才能越大,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
如果有人有德无才,我们也不能重用他,因为他只能作为一个标准,而不能对于国政有丝毫的用处。所以我的弟子,我希望至少能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做好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事就好了。
就如同做饭,放多少米就要放多少水,水放少了,饭就做不熟,放多了,人就吃不饱,这是一样的道理啊!”
众弟子都听明白了。
白庭接着问:“夫子,如果推举自己有才能和品行的亲人,但是遭受众人的议论,我们该如何做呢?”
孔丘回答:“首先要看你推举的人是否真的有贤能,若是有,你大可泰然处之,若是没有,就证明众人的议论没有问题不是吗?
于是这就告诉我们自己推举的人一定要慎重,一定要仔细的了解清楚,不能随意使用这项权利,这是错误的用法,这也是背叛了授权给你的人的期望啊!”
端木赐问:“夫子,难道一个人要是有才能但没有德行,就一点用处都没有了吗?就一定要坚决的抨击他吗?”
孔丘回答道:“你要知道,我们抨击他的是他的德行,而不是才能,我是十分重视教育意义的,我认为德行是通过培养而来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我们要强调教的作用。
我们可以利用他的才能,但是却不可以给他随意使用才能机会,有才无德的人就如同脱缰野马,随时都有可能将人撞伤。品德就是那一条缰绳,若是没有德行,那么有德行的人就要充当那一条缰绳。
所以我要说德行的重要性,我们是人而不是野兽的区别,就是我们能够有意识的约束自己,而野兽不能。一个人如果缺乏了约束,那他就不能再称之为人了。因此德行是人所需要的东西。
而如何建立品德呢?经过我这些年的总结,我认为是‘仁’。”
当孔丘丢出“仁”这一个字的时候,众弟子都十分疑惑。白庭立马询问道:“夫子,何为仁?”
孔丘笑着解释道:“仁字拆开就是人和二,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相处呢?我说是爱人,即爱自己,爱父母,爱兄弟,爱朋友,爱君主,爱臣民,爱万事万物。”
仲由问:“如何才能做到仁呢?”
孔丘说:“我认为到达仁就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就是为人自身要庄重,待人要宽厚,守信用,办事要敏捷和给人以恩惠,能做到这五方面才算得是仁人。”
端木赐问:“如果做到一个君子,能称得上仁人吗?”
孔丘说:“不能,君子之中也有不能做到仁的,而小人中也有能做到仁的。”
白庭问道:“齐国的贤臣管仲可以算得上仁人吗?”
孔丘说:“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富国强民,尊君爱民,勉强算得上是仁吧!”
白庭又问:“我白国历代家主呕心沥血治理庶民,保护白国庶民不受战乱数百年,恪守君子之道,能称得上仁人吗?”
孔丘想了一下说:“你的先祖们能将太行山的百姓治理的安居乐业,不受战乱袭扰,在太行山中,称得上有仁了,可是对于天下而言,你们只是施救于山中,不管天下庶民,又算得上仁吗?”
白庭想了想后,感觉有些赫然,行礼道:“多谢夫子教诲,庭知道该如何做了。”
孔丘看着白庭心中十分欣慰,在他的心中,他一直认为白氏是有解救天下庶民的能力和德行的,但是几百年来龟缩于太行山,着实可惜,希望白庭回去后有所改变吧!
鲁昭公三十年,白国二百五十八年
孔丘已经四十岁了,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在他和弟子们的交流中,他感觉对一切事物都不疑惑了,再也没有以往那样纠结于一些执念了。
鲁昭公三十二年,白国二百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