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建安元年腊月初一(2 / 2)
你两个老登……搞我是吧?!
现在朝廷上的九卿分别是太常马日磾、光禄勋、卫尉张俭、太仆袁基、大理寺卿张俭、大鸿胪、宗正刘恢、大司农、少府士孙瑞。
其中,光禄勋、大鸿胪、大司农是空着的。
……这不就是针对他来的吗?!
郭嘉心底怒吼。
九卿位高权重,每个位置都有十个以上的候选人,只不过其中也就那么三四个靠谱的。
“光禄勋,吏部方面征集众卿意见,给出了这么几个人选。”
“汝南人袁隗。”
“颍川人陈纪……”
一个个人选被喊了出来。
“王相,说说?”
王允沉默片刻后道:“臣以为,袁仲先可以为事。”
天子扭头看向黄琬:“黄相以为呢?”
黄琬左右看了看,觉得这事有点怪。
他知道补全九卿是卫韵提出,天子许可的,但是……为什么呢?
想了想,黄琬说道:“臣……以为陛下和百官必然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老头子义正严词。
卫韵心中暗骂了两句。
和稀泥的老头,你他哥的。
天子无声哂笑。
杨彪则是一幅举贤不避亲的样子:“臣以为,弘农籍人杨观甚善。”
天子不说话。
张温则是合着眼睛不说话。
太尉皇甫嵩和录尚书事兵部尚书卢植对视了一眼,也不说话。
卫韵只负责提出这个议案,吵架的事他本人不常下场。
很快,光禄勋的人选便定下来了。
由于这是一个需要军事资历和能力的官职,因此前左将军杜豫便走马上任。
大司农由于户部尚书的存在,导致这个九卿之位一直很尴尬,朝会上复设,由袁隗担任。
也还好,虽然卫韵本意是让袁隗滚去当大鸿胪给郭嘉加点动力,但……
现文渊阁大学士贾诩转为鸿胪少卿,郭嘉升任大鸿胪,两人分别负责大汉的外交事务。
也不错。
虽然郭嘉的职位转正了,但是他底下却多出了一个手段更加老辣的贾诩。
实际上,若非郭嘉那份破羌的大功至今没用掉,大鸿胪反而有可能是贾诩的。
百官也没意见。
杜豫和袁隗都是老牌传承出身,天子只拿了一个大鸿胪给他自己最信任的颍川系已经不错了。
他们的底线可是光禄勋也给天子留着。
郭嘉的脸色更难看。
将袁隗加为大鸿胪,也就是加了他一点工作量。
但是贾诩当他副职……
若贾诩能尽心竭力干事,那大汉的纵横术水平将上升一个大级别。
但是只要贾诩稍微想搞一搞他郭嘉,那就要麻烦不少。
朝会各议结束之后,郭嘉把卫韵荀彧程昱拽到了他府上。
“你三人是不是害我?!”郭嘉面皮气的发抖。
荀彧一脸疑惑:“奉孝这是何意啊?我等可是力荐你成为大鸿胪,这可是九卿。”
郭嘉一口气没提上来。
“奉孝我跟你讲啊,你日常开销太大,日后可是要注意……”程昱就是一个寻常的唠叨老人,叨叨的郭嘉额角青筋直跳。
他日后几乎没有什么偷懒时间了,确实有些恼火。
郭嘉急了半天,卫韵等人也没有透露丝毫口风。
过往两年的冬日,卫韵都是在府上哆哆嗦嗦地过的,今年身子骨硬朗了不少,也可以看看冬日的长安。
若是兵荒马乱天下荒芜,那冬日就是比刀剑还锋利的武器,人们会如同麦子被收割般倒下。
但现如今,最少长安城内,已经可以做到不饿死人了。
这是一个非常辉煌的成就,就算是过往的和平年代,也少有一年下来不饿死人的时候……虽然现如今的大汉只是帝都不饿死人。
飞雪缓缓飘落,卫韵披着大氅,站在西市的福满楼的顶楼,夹起一块鹿肉,简单嚼了几下就咽了下去。
卫韵身边坐着河东卫氏的卫然。
卫然在门学中待了些年头,不过却没有参加今年的县试,而是打算参加明年的。
究其原因,大试的排名才最重要,但是卫然有更大的野心。
县试的头名虽然现在都看不出有什么用,但是卫然知道这东西一定有用。
而且他想参加河东系的县试。
建安元年的乡试和县试,只有西凉和关中的,因此以县为大试前的单位问题并不算大。
但是今年,庞大的益北四郡融入朝廷,来年的乡试县试就必须扩大范围。
甚至于卫然通过某些途径知道,朝廷已经在筹备郡试了。
朝廷科考,乡试合格者得诨生名号,每年所交税收减半,徭役时长也折半,得到一年入学门学的资格。
县试合格者,税收徭役全面,见县官可以不拜,得“常诸”名号,已经算是有了功名,可以考官,而且永久获得入学门学的资格。
县试前三甲,得“秀元”名号,全户人都可以税收折半。
大试就分的更细,合格者得“汉伢”名号,意为大汉之子,进门学学习两年后,发往地方为官做吏,考功后,确认从政水平,再进行下一步分配。
而大试的头名,为“致君”,第二、三名为“国置”。
卫然的目的,就是“国置”。
致君不太可能,因为那需要天子与政事堂一起决定,其中多多少少会带有政治因素,这不是他能影响的。
“安年可知,明岁朝廷科考的具体案文?”卫然也不遮掩自己的目的。
卫韵呵呵一笑:“却是不知,此乃礼部吏部所撰之事,仲道可莫要为难我。”
卫然点头:“合该如此,但安年应知,以科考之重,当届科考必然是万众瞩目,出了任何问题都是难以交代……”
“什么交代?”卫韵好奇问道。
卫然一噎。
你丫的怎么可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