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丰收(1 / 2)
日子一天天过去,徐正清的生活很有规律,每三天出城门一次,砍柴,钓鱼。
有时候能够钓到一些鱼,有时候一只也没有,没钓到鱼的日子,徐正清会砍很多柴火回去,而且一般会忙上一整天,砍很多柴火。
钓到鱼的话,快中午的时候就会回去,因为天气热,鱼会坏,回去之后就懒得出来了,干脆在家里练练字,休息一下。
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嘉奖。
其他日子在幼保院干活,练字,练箭。
虽然有了弩,徐正清依旧没有放弃弓箭。
因为弓箭的制作工序简单,万一有一天流落在外,身上又没有弩,简易的弓箭是可以救命的!
在这个时代,徐正清永远都缺乏安全感,多一项保命技能也是好的。
四个小的也学徐正清,玩闹的时候少了,学习的时候多了,虽然不是很聪明,但也陆陆续续学了不少。
徐正清问文书借了其他书籍,或者说是问王大人。
文书凭借徐正清的事情,入了王大人的眼。
现在王大人直接把自己的书放在文书那边,徐正清需要的时候直接去问文书要就好了。
估计她也发现了,徐正清想要找自己借书并不容易,还是这样方便一些。
徐正清看书的速度很快,她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好了很多,虽然没有到过目不忘的地步,但是基本上看个几遍就能记住。
也不知道是穿越福利,还是因为小孩子记忆力好。
要不是为了抄书,她借书的速度会很快。
再加上她本身就是学文的,对于古文的理解能力还是很强的,这也让她自学的能力很强。
偶尔碰上不明白的,她也会记录好,然后抽时间去文书那边问一下。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徐正清的字终于变得小巧而端正了。
要说多少好看是没有的,也就是端正清楚。
所以徐正清很努力地在抄书,至少要把常见的书抄起来,这么一来,以后幼保院的孩子要用就不需要去借或者买了。
要知道,这个年代,买书不便宜,借书不容易,不是谁都有徐正清的好运的。
这样的日子,平淡而又充实,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过去。
随着炎热天气的减少,蔬菜日益成熟,收获的季节到来了。
幼保院的人都忙碌了起来,每天早上把新鲜的菜采摘好,烂叶子,全都摘下来了喂鸡喂鸭,只把好的菜送去酒楼。
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大家都很珍惜。
酒楼对此也很满意,月银甚至都提前付清,这让幼保院的孩子们干活更加有积极性了。
卖菜的钱徐正清没有拿走,虽然吴婆婆和大妹她们觉得给徐正清比较好。
她们手里没有拿过这么多钱,心里慌。
可是徐正清还是强烈要求她们自己保管。
她手里的钱是她自己赚来的,所以她拿着心安。
卖菜的钱是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结果,徐正清不能自己霸着。
不过徐正清也说了,以后买粮食的钱要她们从卖菜的钱里出。
这才让两人接受。
因为她们知道,徐正清喜欢吃好的粮食,再买黑面估计又要喂鸡。
现在有钱了,两人也不纠结了,也不是太夸张,玉米面也不是很贵,五千斤玉米面也就二十五两,五个月的卖菜钱罢了。
还不算嫩玉米的收获。
就算再加上碎米,一年下来有个两百斤也就最多了,算起来也就二两四钱罢了,吃得起!
这么一算,吴婆婆和大妹就说了,以后买下水的钱也她们出,毕竟狗是属于幼保院的,又不是徐正清一个人的,没道理让徐正清一个人出钱养。
对此徐正清也不反对,按道理这些钱本来就不该徐正清出。
等到了嫩玉米收获的时节,一群人才彻底忙疯了。
因为时间有限,嫩玉米很快就会变成老玉米,人家就不要了。
实际上徐正清觉得,酒楼应该消耗不了那么多嫩玉米。
事实也是如此。
赵掌柜从徐正清这里买去的嫩玉米,很多都转卖给其他地方了,还大赚了一笔。
这些徐正清并不知道,知道也不会说什么,她已经赚了很多了。
六亩多地,收了一万斤嫩玉米,实际上多了一点,大概几十斤,徐正清没算。
做生意要适当让利,更何况人家一直在照顾她们,所以送一点也是应该。
这一点吴婆婆她们也赞同。
虽然不多,但是赵掌柜缺很高兴感觉她们很会做人。
没有谦让,很大方的收了,不过转头就说让她们多种一些生姜蒜,年后每天多送二十斤才,每月给六两银子。
看看,差价就这么补回来了。
一万斤嫩玉米,卖了七十两银子,拿到钱的时候,吴婆婆手都在抖,在房间里放了半天,哪里都觉得不安全。
随后还是可怜巴巴地把钱递给徐正清。
“小正啊,你说这钱归我们,我答应了,但是能不能放在你那儿?说实话,放在婆婆这里,婆婆睡觉都闭不上眼睛。”
看到吴婆婆这个样子,徐正清真心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再看看大妹,也低着脑袋装鸵鸟。
徐正清无奈,“行吧,要花钱的时候你们问我拿。”
“我们也不怎么花钱,你看着办就好,用在幼保院上的花销,你看着花,我们穷惯了,舍不得花钱,你给我们了,让我们自己来,估计我们也不敢花。”
好吧,徐正清承认,吴婆婆的话打到了徐正清的死穴。
在徐正清看来,人为什么要赚钱?
当然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
没钱怎么办?
赚呗!
但是吴婆婆她们显然没有这个意识,只知道存钱。
一来没什么赚钱的本事,二来穷怕了。
徐正清可不希望她们把钱都存起来,舍不得吃,舍不得用,最后钱越存越多,身体越来越差,那她那么努力赚钱是为了什么。
“行吧,到时候跟你们报账。”徐正清无奈,想让她们花钱居然还花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