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心有灵犀一点通(2 / 2)
信中又列举了,近三年从五月开始到九月的雨量对比。每一日的雨量,都有详细记载。
自从裴怀贞跟陈恒说过,要养成随手记的习惯,陈恒就始终贯彻如一。内容也不会复杂到哪儿去,只依照他前世写日记的习惯。将日期、天气,一日的琐事都通通记上。
要是有好玩的事情,就写好玩的事情。要是没有,那今天花了一文钱买了两个鸡蛋,他也愿意记得很。
今天下午,他就拿出自己珍藏的数本册子,将近三年的夏秋天气,全部收集到一处,又记在信纸上。
林如海看到如此详尽的数据,自然也就发现从今年五月开始,每个月下雨的日子,都在一点点减少。一直到九月二十二日这天,整个九月就下过一场雨。
信的末尾,陈恒借林妹妹的口吻,向“师母”提出劝告,若是明年的雨量再度减少,就不要在山溪村继续待着了,当尽早赶到扬州,准备避祸。
乍看之下,只是一封平平无奇的家书。却给林如海提了一个醒,如果明年雨量减少怎么办。
林如海是个谨慎多谋的性格,他马上联想到一点,如果京师的旱情扩大该怎么办。
陈恒并没有故意渲染危机,只在信中用罗列的数据,提供一个可能。林如海读懂了他的意思,可还是对数据的真伪还有些存疑。他朝着黛玉问道: “八月初六,下过雨吗?”
“下过,那日爹爹回来的急,淋了点雨。母亲,就让人煮了参茶给爹爹喝。”林黛玉显然也是做过功课, “家里还有人参的记录呢。
“那八月十九呢?”他又问。
“爹爹忘了吗,那时候乡试刚结束,扬州有人想重新办中秋灯会,刚好碰上下雨,只好作罢。
“那七月初五呢?”
“那日书院里有休沐,我在家中陪弟弟玩,他本来想出门,结果因为下雨,未能去成。女儿记得,弟弟等爹爹回来后,还求过你一次。"
林妹妹真是对答如流,只听的林如海嘴角微微勾起,见着女儿正得意,他突然问道。
“是恒儿给你的信吧。
“是……”半个字都说出口,林黛玉才慌忙用手捂住嘴,不一会,便不打自招道, "坏了,坏了,我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林如海哈哈大笑起来,拿手点着女儿, "好啊,你们两个小妖怪合起伙来,想把我当成又聋又哑的唐三藏?"
林黛玉小脸微红,却也没羞涩的偏过头, "爹爹,那兄长的这封信可有用?"
林如海收敛住笑意,点头沉声道: “他的这些记录,还需要验证一二。若全部属实,那真是帮了大忙。
府衙虽有六科协理事务,但并不像朝廷那样有钦天司。如此详实有对比的数据,他跟韦应宏拿到手,也能更好的拿来说服他人。
对于京师的旱情,他们又怎么会无动于衷,只是不知道以后会到什么程度。是只限京师一地,还是会绵连数省,导致灾民遍地。
此事,还要跟韦应宏坐下来,细细商议才是。“玉儿,你早些睡。爹爹出门一趟。”
想到此,林如海也是坐不住,当即就要起身出门。昨天半夜他给府衙吵醒一次,今日也该轮到他把韦应宏吵醒了。
林如海马不停蹄的赶到府衙,只在后堂的书房稍候,就见到韦应宏一边穿着罩衣,一边推门进来。
两人情谊深厚,知道对方深夜来此,必有要事。也顾不得什么衣衫不整,可韦应宏一见到林如海,还是开玩笑道: “如海,你就说你是不是报昨夜之仇。”
林如海微微一笑,也不多做辩解,只把陈恒罗列出来的数据拿给他看。韦应宏越看眉头皱的越紧。
古代其实不缺聪明人,缺的是对大数据的统筹和分类。陈恒这种颇具现代气息的划分,让韦应宏将情况一目了然。
能考上状元的人,那都是天下一等一的聪明人。韦应宏当场拍板, "不行,此事要早做打算,宁可我们现在多累一些,也不可到时毫无防备。
林如海跟他相交莫逆,也猜得到对方的话,补充道, ”今夜先叫六科的人,核算此事真伪。”林如海点了点信件, "若是无误,就叫府县的官员都来一趟,从长计议。”
韦应宏亦是点头, "嗯,此事不宜声张,就先暗中筹备。要是到十月也无雨,如海,你得盯着点盐商他们,切莫让他们哄抬物价。
“粮商也要注意,此事,还得跟辛大人知会一声。”林如海又点出一票子人来。“理该如此,一步步慢慢来。”韦应宏十分宝贝的捧着陈恒的信,看着上头用红黑两笔所写的数据,感叹道, ”写的真好啊,如此细致,分门别类,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如海,你从何处找到如此细心的幕僚?"
林如海实在忍不住,哈哈大笑道:“一个天上掉的,一个路上捡的。”
韦应宏只当他是在开玩笑,糊弄自己。也懒得搭理这个扬州棋圣,自顾自去喊人来核查数据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