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回 途经道观访高人 受到点拨得消息(1 / 2)
书接上回,二寨主赵半仙一行人爬山涉水,在深山中转悠了多日,这天,就突然碰上了一处道观,他便迈步上前去敲门,他一边敲一边问:“请问里边有人吗?”
然而,就听院中有人应道:“请问你是谁呀?”原来发问者的声音,好像是一个孩子。
二寨主赵半仙随口答道:“噢!我们是过路的,还需要请教贵观的人,真是打搅了!”
紧接着便听到里面,有脚步声向门边走来,随后有人就把门打开了!就从里面走出一位小道童,而且他还是个年少的孩子。看年纪大约也不过有十二、三岁,个头长的也不太高,其身体又瘦弱单薄,身上穿的道袍也很破旧,但一双大眼却是炯炯有神!而且还真有那么一种,天真活泼的孩童稚气。再看小道童的浑身筋骨,虽然不怎么壮实,但也显示出了生机勃勃的样子!可能有人会说:“他这么小一个孩子,怎么就来到这里出了家?”
其实,这问题也不足为怪!别说在封建王朝时代,就是在当今社会里,每一家庭及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情况不得一样!因为天下穷人始终都很多,其大千世界里还无奇不有。比如说,有些孩子爹妈生了养不起,为了让孩子逃个活命,有的刚生下来就送了人,或把孩子送进寺院及道观,使孩子自小就出了家!再不然,就是父母死得早,是孤儿无人养等等。然而,这一道童也无须问,肯定又是穷人家的孩子,但不知是被家里丢弃还是有其它情况,反正是被观中的老道士给收下了,岂不知却是另有原因的。如这一道童,则是被父母亲遗弃的,当时是观中的老道士,也是他的师父在野外发现了,他命悬一线的幼小生命实为可怜,就把他捡到抱回来了,有诗为证:
凡是出家都有因,其中多数是穷人。
为了活命找门路,寺庙道观可存身。
不是老道心肠好,他的小命早归阴。
闲言少叙,但听那小道童问:“几位施主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们叩门又有何事?”他是一连串的发出了几问。
二寨主赵文秀一行人闻听后,都心说别看这位小道童人不大,可他还真有个大样,也许这正是出家人的得形,或叫修性来的一种气质吧!二寨主赵半仙就面带微笑说:“我们是从郴州来,准备要到茶陵去。结果就在山中迷了路,才途经你们观前,想要进到观内讨口水喝,顺便还想问问路和个打尖,要是有可能的话,还准备在此借宿休息一晚上,等到明天再继续前行,但不知你们观主能否容纳我等”。
“可以!可以!我师父昨天就说过,今日会有几位不速之客登门,让我特别要关照你们,就有请几位施主进来吧!”
二寨主赵半仙和手下喽罗一听,心里都是咯噔一下子感到愕然!心想他的师父又是何许人?昨天就晓得了我们要来,难道说他未卜先知,要不就是位活神仙。岂不知,这也只是他们的心里话,但谁都没有讲出唇外!那赵半仙又非常客气的道:“看来今天我等来这里,也是三生有幸!就只好打搅你们了!”
小道童回应道:“好说!好说!只要不嫌弃我们这里,狭窄和委屈了你们,就只管在此休息好了,我们师徒都表示欢迎!”然后小道童就又一次,彬彬有礼地招呼道:“诸位施主们请进来!”
赵半仙和属下喽罗们齐道:“那我等可要多谢和讨扰了!”几人说着进了小院,但见观内有正房三间,也为正殿,另外还有两间偏房,又在房头角上搭有一间简陋棚子,实际就是厨房,并在里面垒有锅灶。院子里有一棵银杏树,树干足有两人合抱粗,而且枝叶非常繁荗,树下放有几块石头,时常则可坐在上边纳凉!殿堂里除了敬有太上老君,此外,还有张道陵和祖师爷的,泥溯神像及神龛。
据有关资料记载,那张道陵的原名叫张陵,字处冲,为东汉末年人,曾官至尚书,据说,还是张良的八代孙。顺帝时,他学道四川鹄鸣山中,曾造作道书,在四川青城山,第一次成立教会开始传道!并把在终南山中修行过的,老子李耳尊奉为教祖,让众门徒礼拜。然而凡学道者入门者,都要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他为道教定型之始,同时,又把老子的五千文作为“道德经”,其中还包括“正一经”和“太平洞经”。
再说那位祖师爷,也许大家有点陌生不太了解。相传,这位祖师爷本为周朝的一代王子,他有十万江山不坐,荣华富贵不享,三宫六院也不爱,却偏要出家去修道。一开始,其母舅就不相信他能成功,便和他打赌说:“你若能修成了正果,我就甘愿为你去站班!”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十六年后,结果这位王子,还真的得道修成了正果。而君臣之间无戏言,他舅父也就没有啥话可说了,于是,就真的来为外甥站了班!也被后人传为佳话!说这位祖师爷的舅父,说话算数,没有失信于自己的外甥。
闲言少叙,却说那二寨主赵半仙,与几名喽罗刚一进到院内,就见从偏房里走出一位老道士,但见他头顶上的发鬏如霜,两道盖眼长眉似雪,而银须又直垂过胸,不仅过了花甲之年,好象早就成了耄耋老人。他身穿灰色道袍,足蹬素袜草鞋,虽然骨瘦如柴,但却神采奕奕,精神矍铄,其目光又如电,真乃是具有一派仙风道骨之气。别看他年龄有恁大,可还是猿行鹤立,不光非常有精气神!要是让内行人一看,便知他是一位习武之人,且还武功高深,非同小可!也让人实在惴测不透。只见他半眯住眼睛,迈着键步来到院子里,还先笑吟吟地打了个稽首道:“无良天尊!善哉!善哉!几位施主多有辛苦了?但不知是那阵风把几位给吹来的,贫道有失远迎!还请多加海涵。咱们今天的幸会!则使道观生辉!贫道想你们一定累了和饿啦!就请暂且在院里落坐!贫道这就和徒儿,去给几位施主准备饭菜”。
二寨主赵文秀一听非常高兴!也就跟着客气上了!便毕恭毕敬地急忙施礼道:“老仙师别着急不忙!不忙!说实话我等也不太累。因为我们都是山里人,平时就出没在此山中,所以也都习惯了,请问老仙长您高寿?你们在这里还好吧?”
老道长捻着银白色的胡须道:“无良天尊!善哉!善哉!贫道已年过八旬,我等生活在这里一切都好!此乃听施主所言,几位就生活在此山中?又怎么面目生得很,好像咱们从来都没有没过面”。
赵半仙回答道:“是呀!是呀!咱们一回生二回熟吗!如果第三次再见面,一准一里要成为好朋友。再说,这一带山区又是南岭的一部分,而且还接连几省,由史以来,这里都是面积宽阔,地广人稀,也为不茅的蛮荒之地,老仙师又为方外之人,所以,就不稀奇仙长您也有,从未到过的地方”。
老道士好似很有把握的说:“啊!我出家人也不打诳语,这里虽然地处偏僻,但貧道时常采药,则是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可以讲,在此湘粤赣边境上,这数百里的大山中,到处都有我的足迹!倘若是换句话讲,在此周围的深山里,也就无有贫道我没到过的地方”。
众人一听老道人的讲话,既比较爽快又和蔼可亲,其音容笑貌也让赵半仙几人,都似乎看清了这位老道人的,坦荡性格和他的开阔敞亮胸怀。二寨主赵半仙心想,由此说来这位老道士,也确实不简单,看来他就是这一带的活地图,对千脉山中不但不陌生,且又了如指掌,我等要向他了解情况,看来也是找对人了。这赵半仙又是何等的聪明,他脑子转弯也快,则就随机应便道:“如果要以老仙师的讲法,我等不像是这当地人,然而,也根本不在此山中生活?请教老仙师,您可知道我等究竟是从何处来?”
要说老道士本来是问他的,结果却让赵半仙灵机一动,又反转过来反客为主,到又问起了对方!怎知那老道士更加高明,说话也直来直去不绕弯,则就直言不讳的道:“我看几位施主根本就不是这附近人,你们到好像是从别处来的。”
“哦!又何以见得?”那赵半仙则反问道。
老道士说:“就从你们的装束打扮,以及神情面目上看,几位是来之匆匆心中很不安静!所以贫道才知道诸位施主,是刚从别处来到这里!而且要办的事还未达到目的”。
“哈!哈!哈!老仙长还真是灵通慧眼,相比是你能掐会算,情况还真让您给说准啦!我等还真是刚从别处来此,而老仙师一点儿都没有说错”。
老道士曰:“看来你们几位贵施主这次进山,来到我们这里一定是有要事”。
二寨主赵半仙见老道人正气凛然,又和颜悦色,就觉得他不是坏人,心说江湖道上需要讲义气,既然我们需要向别人打探消息,也就得和人家推心直腹不能哄骗,要不然,人家就不会给我们说实话。常言讲,那怕就是诱骗小鸟入笼,还须要费个谷穗呢?因为世人又都不傻,又何况我们需要求人家,现在看来,我也不必再讲谎话了。接下来,他便又恭恭敬敬地深施一礼道:“我今天在仙长面前,就只好如实讲了!实不相瞒,我一不怕揭自己丑,二也不护个人短,我等一行几人本为狮子山上的,反正,别人都说我们是土匪强盗。岂不知我等都是,种田出身的农民,只因为生活所迫,不能养家糊口,又想生存活下去,万般无奈,才上山当了强人,如今为了一事,本是来这里寻人探事的”。
其实,二寨主赵半仙就是不这样说,对方也早知道他们一行人,全为山中的匪徒!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