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杜甫之死(1 / 2)
第164章 杜甫之死
公元七七零年,大唐大历五年,冬!
后世,莫砺锋、童强在《杜甫传》一书中写道:
“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
在一间破旧的衙门房舍内,杜甫脸上略微带了一丝红润的血色,此时他已经垂垂老矣。
当地县太爷听闻了杜甫的遭遇,将其安置在这里,还提供了冻死的牛肉和美酒招待!
“喝,李太白,高三十五,能否再饮一杯无?”
就在此时,杜甫的眼神有些迷离,他有预感,自己的大限好像到了……
他在慢慢回忆往昔,少年悠闲的官二代生活,中年逐渐抑郁的漂泊生活!
出生于京兆杜氏,祖父是杜审言,唐代大诗人,父亲是兖州司马。
(杜甫的爷爷在他出生前四年就死了,从小照顾杜甫的人应该是他的外祖父,还有叔父杜并!
而他父亲却是壮华而逝,从此家道中落!)
杜甫的回忆画面:
曾记得幼时,家境条件其实都是非常不错的。
优越的家庭条件,让自己有机会饱读诗书,也为他未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幼年时的自己非常的顽皮,由于父母早逝,所以外公经常管教。
因为不肯读书,太淘气,他也没有少挨训,因为外公严格的要求下,
让他戒掉了贪玩的毛病,他开始饱读诗书,不断的学习,
那应该是他人生中最顺畅的一段时光,吃穿不愁,无忧无虑,有机会去学习和读书,童年时候的他,算是比较幸运的。
后来他就开始了漫长的读书和游历时光,到外地去游历,应举,
结识了一群对他后来有着重大影响的朋友,他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
结识新的可以给他很多帮助的朋友,再后来他到洛阳应举,遇到了他的偶像和知己李白!
两个人相见恨晚,李白是一个特别豁达开朗并且喜欢交朋友的人,
因此两个人相遇之后,他们相处得非常融洽,李白动不动就拉自己一起喝酒,一起谈天说地,吟诗作对,
可谓是潇洒至极,潇洒归潇洒,可是……他并没有中举。
快乐过后,两人分别,他又开始了无尽的迷茫,应举不中,
就要再寻出路,眼看着李白潇洒,他当然也略微嫉妒,
他也是个普通人,也像普通人一样会向往更好的生活。
如果没有那一场动乱的话…
来到了长安,待了整整十年,因为希望得到官职和赏识,
他每日向达官贵人们献着殷勤,尽管他并不开心,
但他没有办法,在长安没有知己,没有朋友,只有每天向达官贵人献殷勤,他才能有发展的空间,
那种身边没人能帮助自己,没人理解自己的感觉,很难熬!
他的有些作品,看似是嘲讽权贵,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在嘲讽自己,因为迫于生计问题,所以他不得不向别人卖弄笑脸。
在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之前,他是天天受人排挤,
因为在长安没有朋友,也没有官职,所以没有什么地位可言,
在达官贵人的府上,就连下人都要对他嘲讽几句,现实深深地打击了他,
那种怀才不遇的感觉,越发强烈,受人排挤,不被尊重,
即便他满腹经纶,也没有人去赏识他,都说金子在哪都会发光,但是他这块金子却迟迟没有发光。
长安十年经历,也让他认清了现实,
在这个阶段他也完成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创作,讽刺朝中权贵,
他体味到了人间百态,朝不保夕的日子让他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
正是因为他能够体会到百姓的疾苦,才能完成他这些名作,
他生活最困苦的时候,在长安一天只吃一餐,
为了能够得到官职,他四处奔波,看那些达官贵人的脸色,
他们吃剩的残羹冷炙,在杜甫的眼里就是丰盛的一餐,贫苦的生活让他更能够体会到百姓的辛苦。
他的生活不止是流离失所,还非常的贫穷。
在他做官没多久想要回家探亲的时候,他刚刚进门没有多久,
还没来得及多看自己的小儿子几眼,就发现小儿子死在了他的面前,
看到自己的至亲骨肉就这样死在自己的面前而又无能为力,
他非常的心痛,却只能无力的责怪自己的无能,
无法给他一个安定的生活,甚至不能让他好好的活下去,
他抱着小儿子痛哭,妻子在一旁早已经是泪流满面,
他一面心痛,一面不知何去何从,他不满自己无用的职位,却又无能为力。
回忆到这里,杜甫已然是老泪纵横,痛饮了一杯杯中冷酒,哪怕是小腹隐隐作痛,他却不以为然。
身子上的痛,可曾比得上心痛??
再后来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原本就朝不保夕的他,就更加的不知道何去何从了,
他和他的家人从此天各一方,潼关沦陷,长安失守,每天都在抓壮丁,
百姓的生活可以说是非常的惨淡,不仅要担心生计问题,
每天还可能会随时失去自己的家人,而自己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官职,还没有做多久,长安就失守了。
他再一次担心自己的生计问题。而他的家人离自己很远,
家书收不到,也送不出去,他承受了太多压力,见不到家人,
不知道他们的情况,每天还要担心自己的问题,好在他也没有因为前途问题放弃国家。
后来他又短暂的做了一段时间的官,迫于生计问题他被调到了四川,
他在投奔的路上,吃过树皮,挖过菜根,比在长安还要惨,
一路上遍地荒凉,不要说吃食,连行人都很少见,
他饥饿难耐的时候,直接去湖边喝水,吃水草,谁能想到,
这大半生都是如此惨淡,顿顿忍饥挨饿,不仅如此,见不到家人,
失去亲生骨肉,种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他仍然可以坚持下去,唯独对家人怀有愧疚。
在苦难中他写出了三吏三别,可那又如何?终究是黄粱一梦一场空!
精神恍惚当中,杜甫听到了孩子的啼哭声,妇女的悲切声!
他伸了伸手,想要抓住些什么?
宛若梦回二十年前:
他正心怀忐忑的走到家门口,突然听到一声接一声的凄惨哀嚎,
他听出,这似乎是自己妻子的声音。
他本就忐忑的心彻底提了起来,再也顾不得左思右想,
推门而入,只见已经红颜褪去的妻子正怀抱着一个孩童在哭泣……
今夜格外的凄凉,杜甫忍不住低吟道: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他的声音逐渐低沉,那种无力感袭来,如同自己诗中所言,老而无力!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