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豪侠舍身全节义 圣子讲经入伽蓝(2 / 2)
屋子不大,除了安丰王夫妇,只请了庆云四人。
稍作寒暄,安丰王便直入主题,
“孤今日请诸位贵宾,带来了一个重要消息。今上已经回京了。”
说道这里,安丰王双目向四人一扫。
虽然他只是一个孩童,但这一眼之间尽显王侯风范,看得诸人后颈一麻,仿佛这一眼便能将脑壳凿开,看穿每人所思所想。
人嘛,就是这样不能免俗。
庆云老大不希望被一个比自己还小那么几岁的娃娃镇住。
于是故作轻松,笑答道,
“哦,既然魏王已经回京。我们是否应当搬回牢中?
若果真如此,王爷其实无需如此为难,我等……”
安丰王听得连连摆手,打断道,
“先生误会了。
太子当日将你们送来鄙府,嘱咐小王好生照拂。
以孤对太子的了解,他断没有再送你们回大牢的道理。嗯,只不过……”
说道这里,安丰王似乎有些欲言又止,迟疑了片刻,终究还是说道,
“只不过太子近年似乎别有所图,本王也不知究里。
他们要利用你们做什么文章,本王虽未看出端倪,但隐隐总觉得有些不安。”
说到这里,小王爷忽然双眼望定庆云道,
“庆兄,本王可否借君佩剑一观?”
庆云听到这句问话,已然知其所指,长叹一声,
“既是王爷召见,岂有随身携带凶器之理?
不过王爷既然问起,一定是想确定我和十八年前的案子有什么关系吧?
王爷猜想并没有错,庆易寒正是家父。”
说到此节,庆云双目精芒大盛,傲然昂首,并不避讳小王爷此时惊讶的目光。
小王爷见庆云答得爽快,反倒有些意外。
他究竟也只是个孩子,能有多大的主见?
眼见自己窝藏钦犯已经坐实,神情不免颓然,一手托腮,一手五指不住在案上弹动,显然没了主意。
“这些日子幸得小王爷照拂。
若是庆某身份让王爷为难,王爷大可将庆云献于圣上,庆云并无怨言。
只是我的这几位朋友,都是清白身世,希望王爷能够仗义保全。”
暅之比庆云稳重许多,他知道小王爷若是此时献人依然难脱干系。
况且太子用意不明,这样做会不会得罪太子,或者落入太子算计,想来小王爷也是没有把握,因此迂回劝道,
“太子见过庆弟的佩剑,对他的身份本是了然。
既然太子没有对小王爷明言,不知是否会利用此事做些文章。
在下以为,小王爷若想让自己完全脱开干系,不如找个理由将庆兄弟先送出府,找个妥善的地方安置一段时日。
我等三人依然在王爷府上为质,若是太子有所质询,也好有个交待。”
小王爷怅然叹道,“太子为人城府甚深,他的谋划,断不会如此简单。
不过眼下恐怕这也是最好的办法了。
哦,正好明日有人请祖莹去讲学,就烦劳庆兄暂时扮作下人混出府去。
我自会为庆兄另安排一个妥善去处,静观其变。”
“请祖莹去讲学?”暅之对这个话题倒是颇感兴趣。
“呵呵,景烁先生怕是不知道你这个本家在江北有多出名。
祖莹现下可是孤王府中讲经祭酒,若论五经之学,就算是崔氏卢氏的大儒都不敢夸口胜过他。
这位小先生早就被坊间传为‘圣小儿’。
得圣子坐镇鄙府,算来还是孤王借了他三分风光呢。”
现下真正借了圣光的,其实是咱们的庆云庆小侠。
祖莹外出讲经的仪仗还真是讲究,黄骠开道,左右持节,华车纱幕,随从盈百,还真如活佛出巡一般。
这庆云啊,就负责牵引拉车的仪马。
四匹仪马均是高大威武,毛色雪白。
牵马的人也必须是高冠长袍,昂首阔步,这才符合上卿之礼。
这车队一路南行,直奔开阳门。
开阳门是洛阳东南城门,传说西汉年间有一柱自东海琅琊开阳县飞来正落在此间,故而得名。
这灵异之地,也因此成了洛阳神道门。
只有皇家仪仗,三教圣贤,才有资格自开阳门进出。
这圣小儿祖莹也能有如此待遇,不免令庆云咋舌。
众人拜了神柱,一路向南,出门不过二里来路,便是大片的碑林。
庆云曾随陈叔学经,眼睛扫过,便知这些碑上刻得都是四书五经,以篆,蝌蚪,隶书三体写成。
五经碑林后,又有四块大碑和两爿残石,庆云远远辨认了一下,竟然是曹氏魏王编修的《典略》,便是当时的国史了。
典略卷八十九,洋洋万言,刻在这六块碑上,可想这石碑是如何高大。
所以其后的一角碑林,起先便受了遮挡。
等到祖莹仪仗走过了六块巨碑,庆云再向道旁微睨,不由心头一阵狂跳,此处一片断碑居然都是血色的!
那血迹斑驳,赤赭相间,不知是多少人的鲜血染成。
有些地方的红色斑块还十分明艳,想来这血案并非很久远的事情。
再看到后面整齐排列的新碑,庆云忽然明白过来,这些就是当年司徒崔浩所立的《国史》碑。
崔浩秉直而书,毫不避讳,对拓跋氏崛起之前的那些囧事也是言无不尽,与近史一并立碑道左,任人评说。
魏太武帝因此大发雷霆,诛崔浩九族,血洗残碑。
这幕惨剧是亘古以来三公重臣所遇的最重惩罚,崔氏一门也因此凋敝至今。
《国史》之后,碑林已到了尽头,洛阳城的龙脉,闻名天下的洛水便横亘在车队前进的方向。
只是这一段洛水,丝毫看不到河川应有的壮阔。
湘妃竹排起的浮桥,绵延半里,将河面完全掩去。
车马行其上,果真是轮辇生尘。
脚踏圆竹横索,一番此起彼伏,也勉强算是凌波微步了吧。
浮桥的对岸,黄墙朱瓦,直连天边,举目所见之处,尽是庙宇浮屠。
此时的南朝,虽也有些佛寺。
可庆云哪里见过如此规模的大庙?
眼见庙门全开,任四马拉车,左右仪仗原队形通过依然是绰绰有余。
只是祖莹为了表示对沙门的尊敬,先下了车来,跟在庆云身后。
此庙的第一进颇为奇特,供奉的竟然并非罗汉菩萨,而是一位宫装丽人。
庆云在阶下望见丽人塑像脚踏莲花,笑凌碧波的模样,想必这香火敬的是此间洛水的河神咯?
庆云的确没有猜错,只是这尊洛神的样貌,是依着刚刚过世的文明冯后生前面目所塑。
太后出自北燕王族,本就是上古河伯氏的苗裔,所以百姓不但对此毫无异义,反而更加笃信其灵。
仪仗到了这里,马匹便不能往前了。
祖莹带众人跪倒参拜过凤颜,便有人将他领将进去。
庆云却要赶着车马绕去偏院,小王爷应该已经安排有人与他接应。
庆云一边拉着马匹一边嘟囔着,“这处寺庙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排场可真不小。”
“这里便是报德寺,今上为文明太皇太后追福所建。
此间动土不过四年光景,还有许多殿宇没有完成,牌匾也还没有统一制作呢。”
庆云闻言回头看去,只见几个人跟着自己走了上来。
为首搭话的那人一张马脸,眼窝深陷,身形甚是魁梧,那一把山羊须子在阳光下看上去并不是纯黑的颜色,多半是个胡人。
那人唤手下接过了车马,拉过庆云小声问道,“小兄弟可是庆公子?”
“正是,兄台……”
来人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将庆云引向了寺院的另一侧,一边并肩走着,一边在他身畔低语,
“小人乙羽标,是专程来接应公子的。公子无需多言,且随我来。”
庆云随着那人在偌大的寺院中,兜来转去,也不知绕了多少步道回廊。
庆云心下叫苦,这左看右看无非都是佛墙黑瓦,往高处看不是山就是塔,形状也都是一个样,等会儿要是没个人带着,恐怕自己连回来的路都找不到。
忽然寺院深处传来一声嘶嚎,虽然声音不大,但将将就自邻院传出,庆云只听得头皮一麻,连呼吸都仿佛冻结了。
那是真正的兽吼!
庆云虽然长在扬子江畔,没有真正接触过狮虎之类的猛兽,但这些大型食肉动物的嘶吼自带危险属性,不需要人类去学习认知,自然而然地便会对其产生敬畏。
“这,这是……?”
》》》》》敲黑板时间《《《《《
本作在提到荆轲刺秦王的这段历史,做了一种全新的诠释。不过这个变化依然是基于正史的展开,并没有多做改动。
在整个刺秦王的故事里,有几个问题一直被世人“选择性”忽略了。这种选择性,主要是由于故事本身太出名,大家都是在低年级课本当中就读过了所有细节。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大家还没有能力深挖,而等到年纪大些了,固定观念已成,也就不想回头再去思考了。
首先,在庆轲刺秦的故事里,定计人田光,刺杀者庆轲,试图补刀的高渐离,和《史记》特意提及荆轲去榆林拜访的盖聂,这几个重要人物都是齐国王族的派生姓。
其次,庆轲确实存在改名荆轲附会楚姓的行为。
第三,出使秦国为什么要杀樊於期?此何许人也,为何如此重要?没有任何一本史书或者任何一个说法能够非常可信的圆回这个梗。有人说樊於期既大将桓齮,但桓齮曾经独自破赵十万大军,他的履历功大于过。历史上的秦王更没有表现出不容败军之将的狭小气量。最重要的是,按照《史记》记载,这个桓齮在败于李牧的时候已经战死了。所以樊於期对于秦国的作用是个谜,但他本人镇守督亢,燕南地区的事实,却不可否认。督亢之地在当时并非抗秦前线,再怎么还有赵王迁在代地挡着。能觉得督亢碍事的,不过只有齐国而已。
但是一旦把这三疑点合在一起看,那么他们就忽然组合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这是一个典型的大国推手。
因此本作中庆轲的亲自现身说法,并非是提出一种独树一帜的异端邪说,而是在提醒各位看官,有时在史书的细枝末节当中隐藏着很多细思极恐的“巧合”。
为什么庆轲在刺秦王前专程去见盖聂?他们熟吗?为大事者不怕节外生枝吗?为什么他被瞪了一眼就灰溜溜回来了?
冯夷部落兴于关中,为何后代冯氏却泽荫燕北?而三辅冯氏又是如何忽然自关中消失的?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历史为本作庆轲手札所做的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