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刺客刘备(1 / 2)
众人都知道马融的丧礼早该开始,迟迟不能开始,只因为一人。
便是站在讲堂中间的“活圣人”郑玄。
丧礼也是礼。四十九篇《礼记》中,足足有十二篇讨论丧礼。
而今的礼法,全都依照郑玄整理的《三礼》。
作为两汉儒学最高成就第一人,没有人比郑玄更懂礼。礼法的最高解释权就掌握在郑玄的手中。
就算孔圣重生,也只能靠名气把郑玄压下去。若是被郑玄驳倒,也得当面拜服。
马日磾心想,就算是高贵的帝姬,也不会轻易与郑玄见面,免得失礼。执儒门牛耳的扶风马氏在丧礼方面丢了脸,传出去,还有什么尊严可言?
好在郑玄和马日磾想的不一样。
她早已不需要靠着踩贬自己的老师,增加自己的名气。她走遍天下,北至鲜卑,南至交州,就算是野人和蛮子的地盘,说到儒生,也都知道她郑玄的大名,学习郑玄的典籍。
反而是八百年后,回避经学,走上另一条道路的朱熹,需要在著作里,拉踩郑玄,增加名气。
郑玄此来,只是希望马日磾能做好一家之主应尽的本分。因而再次把目光放在马日磾身上。
所有人也都随郑玄,看向射声校尉马日磾。如今的马日磾才是扶风马氏之主,继承马融学问的那个人。丧礼自然由马日磾负责执行。天下人都等着看她在郑玄面前表现。
马日磾当然很想主持丧礼,与郑玄对视并肩。这位三十岁的禁军头领,甚至已经在脑海中补充了自己与郑玄,唇枪舌战的画面。然而,马日磾只是武功高强,擅长围棋,虽然自小追随马融学习儒术,编修历史。但要捍卫马氏一门的学问,并非能靠武力,而靠博学舌辩。
一想到连读书万卷的祖母都在郑玄面前,低下头颅。她自己读书远不如王朗,更不如祖母。更遑论是当世儒术之神的郑玄,一双眸子震颤,也只好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她已经被天下人看轻。
马伦缓缓转过身子,失望地看向马日磾,想不到自己都来支持侄女了,竟然还是这个结果。不由地摇了摇头,便只能代替侄女做喉舌,和郑玄沟通:“请郑师姐主持大局。”
在场众人,包括司徒崔烈与司农张温,河南尹何进与太学博士乐隐,都互看了一眼,心想,尘埃落定了。
本以为儒门会有一场龙争虎斗,袁隗、王朗将会安排一场大戏。终究是宵小之辈,各怀心思,无法统一。扶风马氏还是把儒门之首的帽子,安安生生地加冕在郑玄的头上。但众人心想,如此,也不算坏事,儒门强者辈出,内部的传承也算有惊无险。
儒门最大的敌人,终究是道门!
今年冬至,南宫东观藏书阁。与道门大贤良师张角论战的人选。
届时说不得天师道、金丹道的大人物也会到场,为张角助阵。
出阵的经师,若不是卢植,不出意外便是活圣人,郑玄无疑。
刘备与众多士族儒生也是同一个看法,只是他又多了另一层想法:“郑玄得了儒门的道统,卢老师办起事情,也方便了许多。想来被符水诱惑的灾民,也该有救了。”
这样,对卢植的安全也就更加放心。
然而,高处不胜寒,有人不希望郑玄得了这门道统。
比如,正在盘算巴结郑玄,增加名气的袁隗,她才不想郑玄过得好。
比如,正在胡广家里哭丧的王朗。
她盼着郑玄去死,她和马融的学问才能卷土重来。
比如,正在太学备战的大儒何休。
作为当世,最后一个有资格让郑玄挑战的前辈大儒。
年过八旬的何休也要如二十多岁的王朗一样,野心勃勃地抢走郑玄的席位。
再比如刘备身边,那个眼中露出精光的白狐少年。
在刘大的心目中。
自前汉以来,从未有人,能如郑玄般统一儒门。
而郑玄又是一特殊者。
她不像“汉武喉舌”的董仲舒、“圣人后代”的孔安国、“五陵豪杰”的扶风马融、“王莽国师”的宗室刘歆那样,既有显赫的高官,又得朝廷的支持,背后还有宗族势力需要照顾,不得不向朝廷妥协。
“郑玄”和“张角”一样,不被朝廷控制,不为家族折腰。
郑玄和张角始终是一介平民,她的名气全是自己辩经,辩出来的,并不是像另外四位儒门首领,靠的是帝姬的背后支持。
是实实在在自己打出来的天下。
和张角不同的是,郑玄的受众信徒不是黎民百姓,而是大汉十三州的门阀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