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壁画(1 / 2)
外地的朋友来找我玩,我很高兴,甚至紧张的有点出汗。
叫他不用客套,别请什么导游白花那个冤枉钱,既然来我的地盘那大家就是自己人,有我在,还需要什么导游吗,根本不需要,我一个顶十个。
他提议要去看期待已久的壁画。
我说现在还没建好呢,小地方人手太少,实在修复不过来,我说你可不要被迷惑了,想当然的报太大的期望,真正的古代墓葬壁画和你想象中的壁画差距还挺大的,和敦煌飞天、永乐宫朝元图的宗教壁画那也不是一个性质。
墓葬壁画服务于死者,表达的是每个朝代的丧葬风俗和不同阶段的人们对冥界的艺术表达,对生死的理解,还有就是墓制所反应的当时社会情况。
朋友摆手说他不介意,来陕西不就是为了来看墓的。
我笑着调侃他目的不纯,又问他去没去河南,那一带也有许多历代墓葬同时出土了不少文物,他说他去过了,我们边走边聊着,不知怎么我竟然被他说动,领着他就往壁画方向去了。
我们一前一后往壁画库的方向过去,这些经过修复的东西一少部分是像裱字画一样裱起来在画框里的,像字画一样供人参观研究和安置陈列,但是大部分还是夹在“手术台”——画框里头,像图书馆里的书本一样摆在冷库里面,排着队等修复人员去修。
慢慢接近,远远看到壁画库的入口望进去黑洞洞的,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亮灯,里面什么都看不见。
虽然我清楚这些壁画都分门别类的放在哪些地方,但一片漆黑的壁画库入口看得我心里毛毛剌剌的,像是张大嘴等着猎物自动送上门被吞吃下去的怪物一般耐心的蛰伏着,心里说不上来是个什么感觉,走得越近越是明显的感到格外不舒坦。
子不语怪力乱神,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也不该胡思乱想这些。
单纯就是不想进去,我的直觉疯狂叫嚣着说不能进去。
我怂了,于是提议要不先去看看别的?
青铜器、瓷器、金银器啊玉器啥的都很值得一看,不但因为在国外市场上老值钱了,这些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欢的东西,俗气点说就是养眼。慕名来旅游的大部分游客都喜欢看这种值钱的亮晶晶的东西,而且这些文物同样很有价值和故事,我能站一个文物旁边滔滔不绝的说上三天三夜,旁征博引都是不带重的。
保证你听得得崇拜死我,恨不得跪地拜师,或者甚至都想喊我爹。
走不,要不我先带你去那些地方逛逛,等到晚上壁画展厅亮灯了以后我们再过来看,成不?
他没同意也没说不行,只是转过身去没有说话,没有理睬我。
看样子好像有点生气和不情愿,我不会对付的场面之一就是好朋友生我的气,物以类聚,我的朋友虽然很不多,但都是极为通情达理、礼貌又尊重他人比较友善的好人,我怎么能让好朋友生我的气?
那一定是我的问题。
我大脑都没反应过来,嘴上已经无比利索的赶紧答应他,看就看么,先看后看还不是都一样看,你要看那兄弟一定今天带你走一趟,咋们仔仔细细的看!住在里面看!
于是带着他,打着手电就走进了壁画库。
虽然我之前进来过几次壁画库,但这次格外不同,今天这里头的环境让我感到极端的不舒服。
也完全不是我记忆里的样子。
明明我记得,有很多壁画还被夹在画框中,没来得及打开来着手修复,成沓的排列起来都统一放在地库恒温柜里,整个壁画库也才修了个大概,可能具体各区域规划都没有实施,最近正在处理送风系统,保湿系统都没有完成,送过来供陈列的壁画没有几副,都还存放着没有陈列展示。
可不知怎么的,我们进来的这个壁画库已经相当完美,完全可以作为展厅开放了,分区摆放着不同时期的壁画,都贴心的有展示墓主人生平和相关介绍的大大小小的展板,周围两侧墙上端正的放着大大小小的壁画框,都在明亮的玻璃柜内,甚至还有感应系统,人往前走到哪儿,哪儿的红外线感应到有东西经过就会自动亮起灯光,游客离开后定时自动熄灭。
我觉得很不真实,不可思议。
乖乖,离我最近的几副,看样式和人物特点,可能都是唐代高等级的贵族墓葬才能出土的大型壁画。
这里一直到我手电筒的光都照不到的地方,全都是画框。
我惊呆了,一时忘了招呼朋友,自己径自走上前仔细去端详那些壁画。
面前是一副色彩部分保存的相当完好的,切割壁画面积的纵向高度将近两米的托盘侍女图,我从没见过。
图像比如果是1:1的话,眼前的女子身高大约是一米五多,不到一米六,头梳单髻还细致的勾勒出了美人尖,额头饱满面庞圆润,散发着迷人优雅的富态美,浓眉高鼻小嘴巴,嘴唇上的朱砂颜料也非常完好,面颊还有淡淡烟雾状的腮红,显得壁画上女子气色特好。
无比崭新,就像是刚画上去的一样。
侍女身着浅黄色窄袖襦,系着带黑道的水红色条纹长裙,长裙曳地露出一双云头履,正在向我右手方向前行,裙子和她装饰用的质地轻薄的深红色帔帛飘在后面,姿态自如,好像真的有一阵风吹起了她的纱巾,飘在身后,甚至送来了她身上的香味。
或许是荔枝的香气?
特别真实。
我震撼的无以复加,呆呆站在展柜面前仰视着对方。
她手中托盘里放着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东西,也许是水果,或者供墓主人赏玩的东西,位置比较高我看太不真切,托盘被她端在平行脖颈的位置,显得毕恭毕敬。
画中女子表现的是典型的唐代仕女装束,正是一副准备前去服侍墓主人的扮相,如此生活气息的刻画,这幅壁画的出土位置可能在前后室。
线条流畅,笔法自然。
还这么大。
会不会真的是真人等高大小?
会不会应是墓主人要求刻画了自己身边侍从的真实形象,如果真的参照了真实唐朝人的形象,那壁画上的他们都是曾经生活在千年前唐朝的人?
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不就是他们的画像么?
更让我震撼的是创作画师,就是画下他们的人。
试想一下,当正常人站起来,手握毛笔面对墙壁画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人形出来,线条不能有任何间断,不能时重时轻,时粗时细,人体比例更不能出现差错。
而且这是在修好的墓室里画的。
墓室里可没有窗户,唯一的自然光源是墓道口来的,人在墓道内无论外面是白天黑夜,光线都并不充足。
古时候在墓道里面光线是相当昏暗的,古人唯一获取人工光源的办法无外乎就是蜡烛和火把。
火把不能点太多,会消耗他们呼吸的氧气,点着豆大的一点灯也只是照头不照尾。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画出那种空间上的透视感,让无论是千年前的墓主人还是千年后的考古人员,当他们站在墓道里的时候,能感受到周围墙壁上的这些侍女侍从正在欢迎他,准备服侍他,等待他下命令的那种前呼后拥的感觉。
通俗来说,就是人站在不大的隧道中,两旁墙上的人形纵使是画上去的,但他们的站姿角度,让我们一直看到尽头,走在其中,都能感到是被随时关注着的。
这得是多——深厚、成熟的绘画功底啊,我的天?!
我惊讶的合不拢嘴,给朋友兴致勃勃的说我看到这些壁画时产生的看法和从中看出的东西,他却听的心不在焉,满脸疑惑,没多久就直接摆手打断我的表演。
“你怎么看出来她长什么样子的?”
对朋友讲述的时候,我一直背对着壁画,面对着他来给他讲我的见解,听到他问这么基础的问题让我有点不高兴,他竟然没跟上我的节奏,白瞎了我的激动之情和看法,一下子有点扫兴。
这就像突然聊到了一部文章或者小说,对方重复了它的名字,你看对方的样子好像他也看过,你于是感到有了倾听的知己,相见恨晚兴致勃勃的大夸了一番文章写得有多么多么的好,具体那里好又好到什么,然后对方却说没看过或者没看多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