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1 / 2)
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
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
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
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
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
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
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
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
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
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坛颂》、礼部尚书苏说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大中祥符元年(1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
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
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
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而自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其原因是老朱不信。
这也是为什么史籍上确切记载的到泰山封禅祭祀的皇帝一共有12位,正史却只有6位。
回到现实,现在周文文正在“垃圾堆”里,找封禅的材料以及他想要的某个东西。
提斯也陪着,他在一边指点这些东西是谁的死去物品,有点晦气,但谁让一人一羊现在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呢?
按照历史记载,六位皇帝自秦始皇起,都在泰山立石刻石,其中秦始皇称颂自己的功德。
汉武帝不仅立石还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汉光武帝是垒方石燔柴,燔柴也就是现在把木头架成四方形的礼仪,但明显,汉光武帝的燔柴会更大。
唐高宗则建圆丘祀坛,上面还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又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
还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
次年正月唐高宗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
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
第三日才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则升坛亚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