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小儿说律(1 / 2)
狄县的县令姓辛名坤,字卓,是秦人。
辛卓从去年随王贲将军灭齐之后,便以官大夫的爵位代领了狄县之令一职。
他能成为县令,不全是因为他的军功,他本人也曾是一个读书人,能识文断字。
作为秦国曾经的贫困之家,读书是没有出路的。按秦律要当官,首先要有家资,再者是会书写、懂律法。
他父亲走得早,家里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哪有条件求官。他能读点书,还是得了亲族的帮衬,他弟弟甚至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而且像他这样的人,又没有什么人会推荐,所以辛卓和他弟弟一起选择了“凭军功挣出身”的苦路。
他们俩一路来不要命的拼杀,辛卓的军功越来越高,而他的弟弟,早已倒在了那座不知名的山岗。
带着全家人的希望,他一边奋勇作战,一边读书习律,才最终有了今天的收获。
对于齐人,辛卓内心其实是羡慕的,他们更为富庶,而且这里有着浓厚的求学环境,名士大儒辈出。曾经名扬各国,汇聚了诸子百家才俊的“稷下学宫”,就在临淄。
但任你民力雄厚,任你才俊辈出,国君无道,也只能是个“才去国破”的结局。
辛卓最近出府巡查的次数越来越多,而且多是私下巡视,并未带仪仗。狄县的算民即将开始,御史也已经在来的路上了,他必须更清晰的了解此时县内的民情。
这阵的狄县,各个富家大户私下里都在忙着出售田宅、奴仆,也有不少来求他疏通关系的,他是一概回绝不见。他完全能理解雄才伟略的始皇帝陛下为何要迁民。
“这些权贵之家在齐国经营这么久,灭国之后怎么可能还留他们在原地不动,岂不是给执政找麻烦?”
辛卓甚至还派人盯紧了那几个对秦律不满的大户之家,这些人,他是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躲过迁民的。
今日随他同行的是本县的县尉和几名皂隶,均穿着常服。县尉是他的老部下吴季。
辛卓作为曾经军中的五百主,有五名副官百将,但跟他学字,随他读文的只有吴季。
另外几人估计会在私下里笑他们痴傻吧。
虽然他自己这个县令的职位,需要始皇帝陛下亲命,但掌兵权的县尉一职,他是有能力控制在自己手里的。
没想到今日出来巡视,倒让辛卓看了一场热闹!
他是军中拼杀出身,并不高看那些武艺高强之人,在战阵之中,任你武艺再高,能挡住几轮兵士齐击?难道战场之中,还要讲究一对一的独斗么?
那些武艺高强的,能逃脱保命就不错了,对战场胜败并无决定性影响。
如若想在对阵之中直取对方主将,那武艺、精甲、利刃、坐骑、时机等等,缺一不可!而且每一样都要出类拔萃!这个天下又有几人能做到?
况且,杀了主将,战争就能结束了么?
辛卓已经过了那个年少爱幻想的年纪。
但他对场中那个少年却是刮目相看,小小年纪就知《秦律》,而且善诡辩,必然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齐国的博学之才,去年已被陛下召往咸阳做了博士。六国定后,陛下必然会多用文律之才,我倒应该多留意狄县的才俊。”辛卓想到。
他问同坐在马上的吴季道:“说话的那个少年是何人,你可知道?”
吴季又仔细端详了下,答道:“如果所料不差,应该是田氏子弟,那个身长的剑客,像是田氏的人。”
吴季与三田自然是打过交道的,田氏是出手比较大方的。其家的宾客,即便不知姓名,也大多面熟。
况且,现下也就那些权贵,还留有部分长刃。普通黔首,能藏把短匕就不错了。
“哦?田家也有这等子弟么?”
辛卓听说最多的,是田儋之子田市的荒唐故事,也见过几面。田荣的长子据说是个忠厚老实的。没听说田家有此佳童啊!
田氏与县丞刘乾历来交好,他是知道的,为了便于治民,一些小事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田家最近不温不火,不知道在干什么?难道不担心迁民一事么?”辛卓问道。
“哦,我想起来了!那个剑客是田横的宾客,那这个小童应是田横之子,田家的六郎田其了,只是奇怪啊……”吴季说道。
田麒在名籍中所录之名为田其,虽然田横夫妇把儿子看做自家的麒麟儿,但录名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改为了田其。
“怎么了?”辛卓问。
“昨日田横府上人来马往,惊动了四邻。我去查看时,田儋说是田横之子病危。田横的儿子历来有病,他们最近应该是在忙此事。听说还请了琅琊的徐仙师来救人,这……这么快就救活了么?”吴季疑惑道。
“哦?”辛卓转身看了眼吴季,道:“那应该不会错了!”
他来齐地治县,对齐国的名人名士刻意了解过。这个徐市在齐地权贵口中可是名声斐然,都说其有神仙之能,而且据说还是鬼谷子的弟子。
秦国的巫道之风甚深,从容成子到出关的老聃,从阳子到庄子之师南郭子綦,他们或是秦人,或是入秦。秦地一直流传着修道重生之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