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管理学(1 / 2)
姬长卿回到梓州后,开始围绕家庭、书院开始连轴转。
希望书院有学子两百人,教习五人,教师十人,其中包含礼乐、武术、国文、数学、律法、策论等七科。
两百名学子,不可谓不多,整个梓州府就有读书人上千,除去有私学的大族,梓州府还有六百名读书人,其中大部分读书都入读梓州书院。
希望书院也建成有三年有余了,三年的时间姬长卿已经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学子,不管他为人、人品如何,至少在希望书院中,他们已经学会了“辩思、慎行”。
第一批学子,已经有人通过肄业考试,也参加了今科科府试,并获得了赴京赶考的资格。
希望书院建成四周年纪念,姬长卿已经草拟好一份《学子考核参考》。
今后希望书院将严把毕业关,凡待业学子,没有完成六成学业,通过毕业考试、完成论文答辩的,一律不能毕业。
入学三年会考核学业完成情况,未达成六成学业的,会被留级处置,待完成六成学习后,还需要参考毕业论文设计,并最终通过毕业答辩。
希望书院将在此后,推行毕业答辩制,凡希望书院学子,自毕业后,书院会授予毕业证书、纪念印章。
新学制推行以后,学子们叫苦连天,也感觉到学习的紧迫感,以往抱着混迹书院的学子,也被师长约谈。
如果超过三次留级,会有退学的惩罚。
希望书院虽然学风自由,不限制学生们言论和生活,但随着书院的规模逐渐扩大,书院之中也多了混日子的学子。
新学制的推行,姬长卿希望能通过人为制造“压力”,逼迫学子们努力上进。
希望书院的考试,完全等同于后世的高考,由十位老师抽签,负责监考批阅,每一位学子的卷子都用了糊名制。
由阅卷老师负责批考,成绩自高到低排序,张贴到书院的公告栏上。
本来,在姬长卿规划中,希望书院理应还开设一门兵法课,可整个蜀中精通兵法的人屈指可数。
再者兵法,涉及朝廷军政过于敏感,所以姬长卿考虑再三,并未开设这门课。
而姬长卿也通过苏洵得知,朝中一直有意废除武备,故此市面上的书铺并无兵法书籍。
姬长卿对宋朝的兵制一直只是略知一二,若真要研究,恐怕还得到西北边疆走一趟才行。
只是眼下妻儿尚需自己照顾,他一时间脱不开身,也只能将这件事情搁置着。
哲园的家业太大了,李吟梅曾经尝试以大户人家的模式,去管理哲园,可管理哲园这个家还好,可若是到了生意上,则显得有些突兀和落后了。
哲园的经济,并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它即是科学管理制度、思想的产物,又与落后的生产力相结合。
总之李吟梅在管理奇云商行时,总觉得力不从心。
家里的产业日渐繁杂,不再是从地里刨食吃的人家,不论是桑蚕,还是鸡鸭牛羊饲养,都是一笔笔很大的收入,再加上家里的十几个作坊,早就足够组建一个府衙的,这时候再用小作坊的管理方式是不行的。
李吟梅还在学习,为此姬长卿将自己早些年编写的《管理学》翻出来让她学习一番。
李吟梅在拿到这一本书,如获至宝,细细翻阅后,却又产生了很多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