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治河?(1 / 2)
陈盛泽来到书院,梓州童学之中,纷纷向陈盛泽见礼,陈盛泽也一一还礼。
陈盛泽是梓州书院的名人,虽然他年纪还小,可在梓州书院之中,他的勤奋和巧思的确让许多人耳目一新。
就连梓州书院的的夫子、山长都认为陈盛泽是梓州府百年不出的人才。
只可惜他家是商贾出身……
就在书院山长郭允厚认为他多半有几分才干,为着他出身商贾之家感到惋惜的时候,陈盛泽已经迎着清晨的日光进入梓州书院,陈盛泽已经开始带着一众同窗诵读《论语》。
梓州书院是梓州官学,由梓州权知州管理。
宋承唐制按地方行政区域建学。
宋代地方行政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
由于路不直接设立学校,仅设学官以管理所属州、县的学校,而府、军、监又不常设,故地方设立的官学,仅有州学和县学两级。入学名额、没有详细规定。
学校管理制度逐渐建立,如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向上一级输送生源的贡士制度等都逐渐完善起来。
学校分布地区日广,从中原地区向长江以南发展,并在边疆少数地区设立番学,如两宋在贵、湘侗族聚居区设校。
地方的科技教育和武学教育在唐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如医学、画学的设立。
地方教育的兴衰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兴起和发展很不平衡,它与皇帝的重视、政治统治力量的强弱,州、县守令对教育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梓州书院就坐落在文香巷不远的一条街道上,不是商铺密集的街道,因此环境还算清幽,灰瓦白墙的围起来,一片竹林,一片杏林,就几乎是整个书院的全部风景了。
书院之中传来诵读声,就连路过书院的贩夫走卒走路时,也不免小心掂着脚尖。
梓州书院有学子一百二十八名学子,童学有两百三十九人。教书的夫子有十七名,其中包括书院的山长郭允厚,就比例而言师资力量可谓梓州之最,郭允厚本身就是梓州府人,早年中过科举,后又当过几年地方官,因瞧不惯朝中阿谀奉承的风气,后辞官归乡隐居,梓州权知州与其乃是故交,当出任权知州时,权知州第一时间便想到了这位故交。另外也有两位是高薪聘请的有过为官经验的权知州,共同教导梓州学子。
除了老师跟学生,此外还有厨娘、杂役之类的下人十数人。
梓州权知州对梓州书院是花了大功夫的,可惜或者是这些夫子大多平庸之辈,虽然才学足够,但梓州书院一直并未成绩不是很理想。
梓州书院的这帮学生恰巧都资质愚钝,导致书院一直没出什么成绩,近几年来并未有人考中科举。
而近年些年,才学文章写的可以的苏律也整日留恋于青楼瓦舍,大有荒废学业之势。
梓州书院,培养的人,大多科举无望,自能靠着祖上的基业苦熬。
还有部分人,竟然沦为到街头贩卖字画为生,这让身为梓州书院山长的郭允厚自感脸面无光。
如今梓州书院出了一个神童,梓州书院自然要倾尽全力培养。
梓州书院教的大多以儒家经典为主,偶尔也教授礼、乐、算学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