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教育问题(1 / 2)
对人才的渴求随着工厂的膨胀愈发剧烈。
不仅仅是管理型人才,更是需要技术型人才。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厂的发展壮大,常景瑜感觉自己已经开始触及到了厂区规模的天花板了。旧时代的匠人并不能称之为‘工人阶级’,其组织性和纪律性都不如前世的工人。
除了组织性和纪律性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创新性也不够。
制约这些旧时代的匠人向工人阶级转变的重要原因就是不读书!从这个时代搜罗来的匠人不能说是大字不识一个,也能说普遍就只认识自己的名字。要说他们能不能胜任目前的工作,当然是能。目前的玻璃厂的生产规模不大,机械化程度不高,重要的并不是创新而是根据常景瑜给出的方向复现。
如此这些人还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安全事故出现的还在可承受范围内。
但是一旦扩张和扩产开始,匠人的数量就会成倍增加。而且常景瑜也会考虑在一部分的生产之中引入机械化。当初选择在上新河也是这个考虑,在初期没有蒸汽机的时候他可以使用长江充沛的水力资源。
而这就必然要求提高工匠的素质,现有的匠人素质和纪律性,就算不考虑创新这个高难度的活,在扩产的道路上也是必须的。
只是
这个时代的匠人对学习知识文化的追求并没有前世那样疯狂,用前世的话来说他们就处于一种半躺平的状态。
安排新来的人跟老师傅学手艺,他们可能会很积极,但安排他们进书院学习文化。他们就像是晋西北铁三角的名言里说的话‘学习?学个屁!’,这些新来匠人对自己的标准也就是认识自己的名字而已。
就算是自己建立了奖励制度,学多少字,学到什么程度都有对应的奖励,绝大部分的人也都没有太多的积极性。
甚至包括厂区里被常景瑜安排在了生产主管岗位上的老张和老王,他们已经算是厂区里学习比较积极不仅仅认识自己的名字还能能多认几个字的人了。
但就算是这样,让这两位写一个报告都写不出来。
“少东家。”
就在这个时候门口又出现了一个人影,一个年青点的人。头戴方巾,穿着一身道袍,看起来有点读书人的意思。
“是范云啊。”常景瑜放下手中的笔看着那人道:“有什么事儿么?”
“书院的子长先生闹着要辞职走人。”听到少东家叫自己,范云才迈步走了进来作揖行礼恭敬道:“不打算继续在书院里教书了。”
“嗯。”常景瑜没有丝毫挽留的意思说:“那就给他结清工钱,让他走吧。”
厂区书院主要的学生就是工匠与他们的妻女,创业初期常景瑜主要的经历在烧玻璃和制药上,只对身边的一些工匠进行了教导。对其他人几乎没有太多管,开设书院之后教育工作也不是他来管而是从社会上找来的读书人。
这些个读书人啊,生活状况就像是没中举之前的范进,腿被打断前的孔乙己。
有没有本事不知道,反正家中拮据又没有别的赚钱能力。
看常景瑜这边给的工钱不错就过来教书,可内心之中却又对工匠极为看不起,稍微遇到点问题就嚷嚷个没完没了。
对于这样的旧式文人,他是一点挽留的意思都没有。
“还需要继续找先生么?”范云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