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回:邹衍阴阳五行天命说,乐毅连下七十二座城(上)(1 / 2)
第六十八回:邹衍阴阳五行天命说,乐毅连下七十二座城(上
邹衍者,战国阴阳家也,齐国人(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是五行学说的创始人,其为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在稷下学宫讲学过。
其学说影响汉代的儒生以及当时的道教,对汉代的黄老学说提供范本支持。
提出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五行生胜”理论(即五行相生相克,并用这个理论来阐释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并进一步提出“五德终始”、“大九州”等观点。
一说死于公元前25年,另一说死于公元前24年,今者不详,乃从后者,以彰七十而亡。
就学于稷下学宫
齐宣王时,邹衍就学于稷下学宫,对此,司马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说:“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断行之。……邹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出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后人不察其大道,而学其小术,故封建迷信兴,这不是邹衍的错误。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以后的人不体察五行之说背后的道理,只学习没有用的小术以测吉凶,所以封建迷信因此兴盛起来了,这并不是邹衍的错误。
“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史记·封禅书》
学说受到当权者重视
齐宣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不仅决心像齐桓公那样称霸诸侯,而且还要“王天下”(正确语系应该是王于天下,在天下称王,即统一中国。
对此,孟子看得很清楚,说他有“(齐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大欲”。
(《孟子·梁惠王》
齐闵王即位以后,国力强盛。
“当是时,齐闵王强,南败楚相唐昧于重丘,而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里。”(《史记·乐毅列传》
在这种情况下,齐闵王的野心更大,不仅要称王,还要称帝。
“三十六年,(闵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旬月之后,(闵王去东帝,留周王,昭王遵之,亦去西帝之称”
而邹衍的一套学说,正是为新的统治设计的政治方案,因此他本人及其学说都受到了齐宣王和齐闵王的高度重视,“是以邹子重于齐”(《史记·孟荀列传》。
被赐为上大夫,上大夫之职,齐国公卿是也。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齐闵王的帝制运动后来失败了,迫于当时的形势,他不得不接受苏代的建议,去掉帝号,复称王,然而他的野心却有增无减,竟发展到要“为天子”的地步,变得越来越骄暴。
(见上文“旬月之后”的句子,今者不从
《盐铁论·论儒》中说:“及闵王奋二世之余烈,……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儒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接子亡去,田骈如薛,而孙卿适楚。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也说:“齐闵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闵王亡在莒,遂死焉。”
连占齐国七十二座城者,乐毅也,联合五国而险些灭齐,仅剩下莒县、淄两座城池是也,今后文会说,约第六十九回:邹衍阴阳五行天命说,乐毅连下七十二座城(下
离齐入燕
恰在此时,燕昭王招贤纳士,为郭隗修筑宫殿以师礼待之,以此作为尊贤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