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赵俊臣的紧迫感.(1 / 2)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摄政大明》更多支持!
……
皇帝任命百官,百官辅佐皇帝牧民。
皇帝与百官、皇权与臣权,自封建王朝出现之后,便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存在,双方谁也离不开谁,却又时常对立、彼此争锋。
在赵俊臣眼中,皇权与臣权之间的争斗,从君臣两大阶层出现之后便开始了,时而皇权压过臣权,时而臣权又压过皇权,可谓是此起彼伏,互有胜负。
然而,若是遍观中华之历史,就会发现,虽然臣权一直都在抗争着皇权,但随着朝代的更迭、制度的完善,皇权越来越强,臣权越来越弱,到了清朝雍正时期,皇权更是达到了顶峰,臣权从此再也无力与皇权相抗衡,从那以后,即使是首辅宰相,在皇帝面前也只能唯唯诺诺、叩首领命,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却再也不敢相争。
为何会出现这般情况?
许多史学家认为,这是清朝的雍正皇帝创建了军机处取代了内阁的缘故,但在赵俊臣看来,“密折制度”渐渐盛起后所产生的作用,丝毫不小于军机处的出现。
什么是“密折制度”?
所谓密折制度,就是允许和鼓励朝中一定品阶以上的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或是表述政见、或是弹劾官员。
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朝政的运行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以及百官对皇帝的敬畏感。二是鼓励朝中百官之间、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从而让百官彼此牵制、相互内耗,最终使皇帝坐收渔翁之利。
可以想象,若是“密折制度”真的实行,那么一定品阶的官员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身边的同僚全都变成“特务”,甚至下级官员还可以越级状告上级官员,谁都有打小报告的可能,那么还有谁敢背着皇帝做不臣之事?自然是防不胜防,于是只好老老实实的“忠君”了。
而且,一旦“密折制度”实行,到时候庙堂之上必然会风起云涌,每个人都会借机弹劾别人,每个人也都会被别人弹劾,到了那个时候,皇帝手中掌控着每一个官员的罪证,即使一时没有惩罚,今后想要整治,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到了那个时候,皇权自然会死死的压着臣权,而百官自然再也不敢得罪皇帝。
…………
事实上,虽然“密折制度”创始于康熙,完全兴盛于雍正,但明朝也有着类似的制度,那就是“密疏制度”。
只不过,与“密疏制度”相比,“密折制度”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拥有密折资格的人数更多、保密措施更加完善、传递进呈的程序也更加的规范。
可以说,“密折制度”就是“密疏制度”的深入与完善,而其中最重要的改变,便是拥有密折资格的人数更多,以及传递进呈的程序改变!
在明朝,何人拥有密折资格,需要看他的职位为何,一般而言只有都察院的御史、六科的主官、钦天监官员、以及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拥有上呈密疏的资格,而一旦失去了官位,或者变换了官职,这般资格也就不复存在了。
然而在清朝的“密折制度”之下,除了密折资格的门槛降低之外,只要得到皇帝的授权,任何人都拥有上密折与密疏的资格,哪怕丢了官职也同样可以直达天听。
在明朝,臣子们给皇帝送密疏,京官一般都是送往通政司衙门转呈,而外地官员则是借由布政司通过邮驿转呈通政司,如此一来辗转多处,自然多了泄露的可能,而随着通政司衙门渐渐被朝中各大派系所渗透,所谓“密疏”更是渐渐失去了保密的功效。
至于清朝的密折制度,则是臣子由自己或者遣派亲信直接将密折送到皇帝的手中,无需转手,如此少了几道程序,保密性自然大大的增加。
如此种种,“密折制度”的效果自然远远大于“密疏制度”了。
~~~~~~~~~~~~~~~~~~~~~~~~~~~~~~~~~~~~~~~~~~~
赵俊臣回想着自己上一世所了解的“密折制度”,再对比李纯臣在答卷中所描述的“密折制度”,发现两者不仅名字相同,连内容也是惊人的相似。
想到清朝正是因为“密折制度”的盛行,造就了皇权的巅峰、臣权的衰弱,赵俊臣自然会慎重对待。
这绝不是一件小事!
“历史总有其规律性,没曾想自己来到这个不一样的历史时空,但密折制度竟然还是出现了!……
……原来如此,这份答卷一旦让德庆皇帝看到了,自然会看出这般政策对于加强皇权的好处,也必然会心动不已,然后也必然会一步一步的实行答卷上所建议的政策,而李纯臣提出了这般建议,也必然会受到德庆皇帝的宠信,到时候有了德庆皇帝的扶持,再崛起于庙堂之间,也不过是轻而易举……
……怪不得李纯臣他这般自信,竟是不打算投靠朝中任何一个派系,更不想让自己身上沾有丝毫的派系烙印,恐怕他猜到了德庆皇帝在今科殿试的出题范围后,就想到了这个答案,密折制度是他想出来的,而且身上又没有任何派系的烙印,德庆皇帝在一步步的实行密折制度的同时,也必然会一步步的重用他,到了最后,说不定他就会成为负责处理与转呈密折之官员的最好人选。到了那个时候,自然是一步登天……”
暗思之间,思路虽然越来越清晰,但赵俊臣的眉头却越皱越紧。
赵俊臣如今一心想着摆脱德庆皇帝的控制,然而李纯臣所建议的“密折制度”一旦实行,怕是连首辅周尚景都会被德庆皇帝死死压制住,更别说目前的赵俊臣了!到时候赵俊臣再想要摆脱德庆皇帝的控制,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这也是赵俊臣为何会第一时间通知周尚景的原因。
至少在这件事情上,周尚景与赵俊臣有着共同的利益,而且赵俊臣也信任周尚景老辣的政治眼光与手段,所以在这般时候,赵俊臣也不介意与周尚景联手一番,一同阻止“密折制度”的出现与实行!
“不过,事情到了这一步,只要德庆皇帝下定了决心,即使我与周尚景两人联手,再加上黄有容、沈长茂他们,怕也很难阻止密折制度的实行,最多只是拖延些时日罢了,所以我的诸般计划,也需要加快进度才行,否则等到德庆皇帝日后想要过河拆桥之际,我就真没有任何的反抗之力了。”
暗思之间,赵俊臣心中原先对于李纯臣的好感,顿时荡然无存。
在此之前,赵俊臣一直以为李纯臣只是一个有野心也十分聪慧的年轻人,对他颇是欣赏的——这种欣赏,也许有些类似于周尚景在看待目前的赵俊臣。
然而,在看到了这份答卷之后,赵俊臣却发现这个李纯臣虽然足够聪慧,却目光短浅!难道他不知道“密折制度”一旦实行,他自己就再也无法抵抗皇权的力量了吗?到了那个时候,官阶再高、勋位再贵,又有何用?更不要说他这么做会把朝中的几大权臣全都得罪光了。或者,他的野心仅止于“得到陛下赏识”这一步吗?
~~~~~~~~~~~~~~~~~~~~~~~~~~~~~~~~~~~~~~~~~
而就在赵俊臣暗思之间,时光流逝极快,许庆彦终于去而复返。
只见许庆彦推门而入后,向赵俊臣禀报道:“少爷,去周尚景府中送信的人回来了,一同前来的还有周府的一位管事,名叫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