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 都市言情 > 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 > 第二零零章 EDA不是研发出来的,而是融合出来的

第二零零章 EDA不是研发出来的,而是融合出来的(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纣王:牧野之战在即,我决定摆烂 师兄说得对 港片女神从法证开始 神秘复苏之沉没世间 女帝转生:我大师兄有圣人之资 超脱:从青云世界开始 快穿:直播攻略病娇后火遍全星际 大道长生:从商业帝国开始 苟在斩妖司里蹭助攻 虫族在晶壁系世界

FpGA产品的测试很顺利,这批产品都是团队精心设计打磨的,并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

随后,英豪就正式对外发布了FpGA产品,这次产品发布会,陈兵自然要亲自出席,不是为了给产品造势,而是给团队打气,表示对团队的积极支持。

英豪此时也不是那种已经名声在外的大公司,还没有自带客户流量。这种发布的全新产品,客户要熟悉了解都需要一段时间。

研发团队对于产品被客户接受需要周期,都是有准备的,因此这个发布会更多是走一个流程,而等到发布会结束,陈兵专门替研发团队开了一个庆功pARtY,才是真正的高潮。

FpGA之所以能够成为万能芯片,就是因为FpGA本身出厂时,虽然没有固定的电路设计,但却可以高效灵活的变化为各种电路。

这个变化过程,也就是对FpGA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过程。而要对FpGA进行开发,就需要配套的FpGA开发工具。

FpGA本身只是一个硬件的基础平台,使用者必须利用FpGA开发软件,对FpGA的内部电路进行设计,来实现各种功能目标。

因此,FpGA是需要软硬件结合共同发展的,几乎所有的FpGA厂商,都需要对客户提供用于功能开发的软件工具。

这种软件工具,其实就已经属于了广义EdA的范畴。从很大意义上,FpGA硬件和EdA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兄弟。

EdA的全拼是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电子设计自动化。

如果只从这个字面来看,“电子设计自动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EdA是从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概念中慢慢独立分化出来的。

由于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一个小小的芯片内部需要集成的基本单元,从几万个已经上升到上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亿的数量级,这已经不是靠人工能够进行排列组合的数量级了。

因此,集成电路的设计,就成了对EdA需求最为刚性的领域,而EdA这个名词,也就慢慢的专属于了集成电路的相关领域。

陈兵前世重生之时,EdA也是让内地半导体产业很伤痛之处。这一世,陈兵既然致力于改变内地电子产业,自然不会忽略EdA,需要尽早进行布局。

后世,关心集成电路产业的人,肯定都听说过EdA这个名词,也知道这是一个瓶颈所在。

但其实很多人,还只是将EdA当成Ic设计的工具软件,这种想法其实就是对EdA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没有真正了解,EdA在集成电路产业中的核心地位。

EdA的核心地位,是随着半导体的产业分工演化,慢慢形成的。

早期的集成电路,内部电路设计图,还是由电子工程师手工来画的。

而晶体管集成度不断提升的需求,就使得EdA成为了Ic设计必不可少的工具。

早期的Ic集成度低,还没有特别复杂,此时的EdA工具还被包含许多的cAd工具包之内。

但到了80年代,集成电路的复杂度,使得EdA逐渐从cAd领域中独立了出来,成为了一个更加专门的技术。

EdA技术真正的突破出现在1980年。

这一年,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导论》发表,成为EdA发展的重要标志事件。

这篇论文提出了,通过编程语言来进行芯片设计的新思想,从而启发了VhdL和Verilog等工具的诞生。

使用编程语言进行芯片设计,进一步降低了芯片设计师工作的复杂程度,也成为了EdA商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随后几年,大量的EdA企业开始出现,并伴随Ic产业的高速发展,不断壮大。

EdA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大量的EdA初创企业,其实只是能够提供其中的某一部分技术,这就对EdA行业提出了系统整合的需求。

90年代,三家公司最终从一众的EdA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EdA领域的领军企业,也凭借对各种技术的不断整合,成为了EdA行业的垄断性厂商。

这一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一直延续到陈兵重生之时,几乎瓜分EdA大部分的市场,而其他的EdA厂商,就只能在一些边角市场苟延残喘,很难再向这三家巨头发起挑战。

早期的EdA,只是为了提高Ic工程师工作效率,而演化出来的辅助工具。

但随着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艺日趋复杂,EdA的重要性也就日趋提升。

当EdA完成各种分散的小技巧,小工具的整合工作之后,EdA工具就成为了Ic设计、Ic制造不可缺少的工具。

90年代,是Ic产业进行产业化分工的重要时期,Ic设计、Ic制造逐渐分化成了上下游的产业关系,而连接这种上下游的各种技术标准,就逐步被整合进入到了EdA工具之内。

这种整合一旦完成,EdA在Ic产业中的地位,就再次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和本质上的改变。

此时的EdA已经不是简单的设计工具了,而是一系列技术、标准、规范的集合体。

而Ic设计工程师,也已经不再是用EdA作为工具,去设计Ic产品了。而是需要按照EdA的规范,去设计他们的产品。

此时的EdA已经成为了标准的具体化,而EdA的垄断厂商,其实已经成为了标准的实际制订者,其对技术的天然垄断性,就开始明显的显化。

内地的集成电路产业是在新世纪之后才开始起步的,此时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格局,已经演化完成了。

从EdA到Ic设计,从半导体设备厂商,到晶圆代工,其实都已经分化出了头部的技术垄断者。

80年代,是集成电路产业格局刚刚开始演化的时代,类似于历史上那些战乱时代刚刚开始,群雄并起,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拥有大量的崛起机会。

而到了90年代,其实已经进入了那种群雄相互兼并,巨头逐渐成型的阶段了。

到了新世纪之后,其实群雄逐鹿的阶段,就已经基本结束了,变成了少数的寡头,开始瓜分市场利益。

这种情况下,内地的集成电路企业想要崛起,想要实现赶超,就是在对这种已经形成的垄断利益格局,发起冲击。

这个过程肯定要造成,整个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全面重塑,其中的难度之高,想想就能让人头皮发麻。

历史上,内地半导体产业,在80、90年代根本没有真正成型,也就错失了这种混乱阶段积累实力的机会,只能在寡头时代,去一步步重新挑战那些实力雄厚的寡头。

华为为何能够在灯塔的打压下,抗住巨大的压力?核心的原因,就在于华为对这种挑战的难度,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一直在默默的做着准备。

2019年,华为的备胎计划才开始曝光出来,但其实早在2004年左右,华为就已经开始了对备胎计划的持续大规模投入。

在2019年之前,海思等华为下属的子公司,虽然也有所曝光,但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够理解,华为在下一盘大棋。

海思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在海面之下,华为从操作系统到各种器件部件,都在做着全面国产化的技术准备。

真当那台mAtE 60能够实现全国产化,只是三年能够完成的吗?

在这个备胎计划被迫启动之前,华为已经默默准备了15年。

这一世,陈兵自己重生了,有时候经常想起前世华为做的布局。他甚至有一种错觉,华为的任老板,莫非也是重生人士?

这种默默经营15年,坚持不断大手笔投资,为潜在风险做准备,真不是正常的逻辑下,能够做出来的。

相比于任老板,在2004年才有了足够的资本,开始启动备胎计划。

陈兵重生之后,几年之间,就已经积累起了足够的资本,在天时之上,陈兵甚至比任老板的机会更好。

80年代,正是刚刚开始群雄并起的时代,也是陈兵布局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最佳时间点。

陈兵从1980年开始创业,利用游戏产业的暴利机会,迅速积累起了创业的资本,在1982年,就将触角深入到了半导体领域。

不过,前两年,英豪的资本还有所不足,在技术、人才等方面,都还是准备期,因此陈兵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其实一直是在半导体制造产业链上延伸。

一般普遍的认知之中,半导体制造,是比半导体设计。需要资本更加雄厚的重资产运作。

但陈兵却在资本还没有那么充足的情况下,优先的进入了半导体制造,其实就是因为,这个时期半导体产业的格局,和后世产业成熟时,是完全不同的。

后世说起半导体的经营模式,普遍会分为三种:

专注于Ic设计的Fabless(无工厂芯片供应商)模式;

专注于Ic制造的Foundry(代工厂)模式;

集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和测试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于一身的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模式。

但在80年代初期,其实半导体产业的主流经营模式,还只有一种,就是综合的Idm模式。大型的半导体公司,都是采用这种模式在运作。

大公司有足够的资本,能够支持生产线的投资。那些创新型的小公司,没有那么多资本,该怎么办哪?

他们自然是走上了Fabless(无工厂芯片供应商)模式的道路。

在80年年代初,Fabless模式,早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很多小的半导体设计公司,都是把生产,委托给那些大厂帮忙生产。

甚至,许多灯塔的公司,为了降低生产的成本,把生产委托给了霓虹的半导体厂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功夫圣医 重生之切割机 商誉 双蛟记 史上最牛道长 完本之王 我的祈祷能实现 我的冰山美女老婆 萌宝快递:拐个妈咪送爹地 神医凰后:傲娇暴君,强势宠!(神医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