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月(附录:漫谈中药保健(107))(2 / 2)
绿豆衣、薏苡仁之伍用,临床多善治消渴病表现为上消之诸症,用之即可显效。若临床所遇患者表现口渴、舌燥甚者,可再伍用天花粉30克,其效更佳。
黄芪山药
【黄芪】
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有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托疮、生肌之功。常用于:脾胃虚弱,食少倦怠,气虚血脱,久泻脱肛,胃下垂,ZG脱垂;表虚自汗、盗汗;慢性肾炎,气虚浮肿;慢性溃疡,痈疽久不溃破,溃久不敛等。补中益气宜炙用,固表、利水、托疮宜生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1、黄芪能使冠状血管和肾脏血管扩张,并使全身末梢血管扩张,皮肤血液循环加快,使高血压患者明显血压下降。2、试验者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利尿试验,证明黄芪有中等的利尿作用。3、对家兔口服黄芪,可使家兔的血糖明显下降。
【山药】
味甘,性平。入脾、肾经。有健脾止泻,补肺益肾之效。临床常用于:脾虚泄泻、久痢;肺虚喘咳;慢性肾炎;消渴病、小便频数;遗精,遗尿,白带等。
【伍用功能】
黄芪甘温,补气升阳,利水消肿,而偏于补脾阳;山药甘平,补脾养肺,养阴生津,益肾固精,而侧重于补脾阴。二药伍用,一阴一阳,阴阳相合,互相促进,相互转化。可共收健脾胃、促运化,敛脾精、止漏浊之功,故临床用之消除尿糖屡显神效。
【主治】
消渴病。临床表现为尿糖严重者,用之即可消除。
【常用量】
黄芪10--30克,山药10--30克
【经验】
黄芪、山药伍用,系“施老”据多年临床经验之所得,用之降低尿糖屡显神效。其配伍意即:取黄芪的补中益气、升阳、紧腠理之功;取山药的益气阴、固肾精之效;二者功效相合,谓之相互为用,益气生津,健脾补肾,涩精止遗,故使尿糖转阴可显神效也。
知母石膏
【知母】
味苦、甘,性寒。入肺、胃、肾经。本品质润,苦寒不燥,沉中有浮,降中有升。其攻于上,能清肃肺气,以泻肺火、润肺燥,除烦热、止咳嗽。
常用于治疗温热病,邪在气分,症见:高热、烦躁、口渴、脉洪大者,以及阴虚燥咳,或肺热咳嗽诸症;其入于中,善清胃火、除消渴,用于治疗消渴病之中消诸症;其行于下,能泻相火、滋肾燥,用于治疗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等症。
【石膏】
临床多以生品入药,故又名曰“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入肺、胃经。本品质重气浮,入于肺经,既能清泻肺热而平喘,以治肺热气喘诸症;又能清热泻火,善于清泄气分实热,以解肌肤邪热。
用于治疗温病,邪在气分,以致壮热汗出、口渴、烦躁、脉洪大之症,入于胃经,以清热泻火,而治胃火亢盛,胃火上炎,以致头痛、牙龈肿痛等症。
【伍用功效】
知母甘、苦而寒,质润多液,即升又降。上能清肺热,中能清胃火,下能泻相火;生石膏甘、辛而淡,体重而降,气浮又升,其性大寒,善清肺胃之热,又偏走气分,以清气分实热。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清泄肺、胃实热之力尤为显着。
【主治】
1、消渴病。表现为上消口干、口渴、甚则大渴引饮者。
2、外感实热之证。外感风寒,传变化热,或温热之邪,入于肺、胃。症见:高热不退、口渴、烦躁,甚至神昏狂乱,脉象洪大而数等外感气分实热之证。
【常用量】
知母:6--10克;石膏:15--30克(打碎、先煎)。
【经验】
所谓消渴病之上消,简单说多属肺阴虚化热之伤,故此宜用生石膏、知母为治。盖以用生石膏之甘寒清热,除烦止渴;用知母之苦寒坚阴,滋阴润燥。二药相合,相得益彰,治疗上消诸症,确有实效。
黄柏知母肉桂
【黄柏】
味苦、性寒。入肾、膀胱经。主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疗疮之效。临床可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口疮,风湿性关节炎,泌尿系感染、白带等;用其外用可治疗烧烫伤,急性结膜炎,黄水疮等。现代医学药物研究资料表明:黄柏及黄柏内酯有降血糖的作用。
【知母】
味苦、甘,性寒。入肺、胃、肾经。可清热除烦,泻火滋阴。本品质润,苦寒不燥,沉中有浮,降中有升。其攻于上,能清肃肺气,以泻肺火、润肺燥,除烦热、止咳嗽。
常用于治疗温热病,邪在气分,症见:高热、烦躁、口渴、脉洪大者,以及阴虚燥咳,或肺热咳嗽诸症;其入于中,善清胃火、除消渴,用于治疗消渴病之中消诸症;其行于下,能泻相火、滋燥,用于治疗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等症。
【肉桂】
味辛、甘,性大热。入肾、脾、心、肝经。本品气味纯阳,辛甘大热,善走肝肾血分,大补命门之火。
既能温补脾肾阳气、益火消阴,临床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畏寒肢冷、尿频遗尿,以及脾阳不振、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又能温通血脉而散寒止痛,临床常用于治疗寒痹腰痛、虚寒痛经诸症,还可用于治疗湿疹、阴疽诸症等。
【伍用功能】
知母苦寒,可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苦寒,又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肉桂辛热温中补阳,散寒止痛。知母润肺滋阴而降火;黄柏泻虚火而坚肾阴。其二味相须为用,可清膀胱之湿热,为滋阴泻火之良剂。更加有辛热之肉桂作为中介引经,即可引寒达热,滋阴降火,清化下焦湿热之力彰!
【主治】
消渴病。对表现为“下消”者,临床所见:多尿、小便混浊等症者效佳,尤对小便甚则如膏如脂等症者有立竿见影之效。
【常用量】
黄柏:6--10克;知母:6--10克;肉桂:2--4克。
【经验】
黄柏、知母、肉桂伍用,最早出自《兰室密藏》中的“通关丸”,其又名为“滋肾丸”。用于治疗热蕴膀胱,尿闭不通,小腹胀满,尿道涩痛等。汪昂云:“此足少阴药也,水不胜火,法当壮水以制阳。
黄柏苦寒微辛,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入肾经血分。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降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入肾经气分,故二药每相需而行,为不水之良剂。肉桂辛热,假之反佐,为少阴引经,寒因热用也。”
据老朽多年临床体会,此三药参用,治疗消渴病表现为“下消”者确有实效。“肉桂”在此对药中,是为起到“中介”之作用,亦可称之为“沟通”作用,可谓临床用药配伍点睛之技巧也。
玄参麦冬
【玄参】
味苦、咸,性微寒。归肺、胃、肾经。主有:滋阴、降火、生津、解毒之效。主治热病烦渴,发斑,牙龈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痈肿,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肠燥便秘等。本品不宜与藜芦同用。
【麦冬】
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主有: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之功。主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咽干,肺热燥咳,肺结核咯血等。
【伍用功能】
玄参咸寒,滋阴降火,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清利咽喉;麦冬甘寒,清心润肺,养胃生津,解烦止渴。又讲:玄参色黑,偏于入肾;麦冬色白,侧重入肺,又兼于走胃。二药伍用,一肾一肺,肺属金,肾属水,肺金生肾水,共达:金水相生,上下既济,养阴生津,润燥止渴甚妙。
【主治】
消渴病。表现为津少口干、口渴多饮,舌红少苔等症者。
【常用量】
玄参:10--30克;麦冬:10--15克。
附其他对药
薏米苍术
苍术辛温芳香升燥。辛温燥湿能醒脾,芳香辟暑可祛秽,升燥散风驱表邪;升燥易躁可疏滞。本品生用性悍,炒用缓之。
薏苡仁又名薏米,药食两用。性味凉淡,利湿除热治脚气,化湿悦脾去赘肉,化腐祛浊解肿毒。生用偏祛湿,炒用取悦脾。
苍术、薏苡仁合用,借苍术之温燥,通化湿邪之郁阻;取薏苡仁之凉淡,清理湿郁之热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苍术是之谓也。湿郁多由脾困,薏苡仁悦脾化湿是也。祛湿忌凉,苍术升燥温化之;湿郁蕴热,薏苡仁凉淡清泄之。苍术燥制薏苡仁之凉淡,利于湿化;薏苡仁凉淡制苍术之燥,升而勿过。正所谓,升阳散郁疏气滞,燥湿悦脾清蕴热。
薏苡仁用量常2~4倍于苍术,用于湿证颇获效验(偏寒湿者除外)。如痰湿咳嗽,湿郁中焦脾胃不和者,饮留肠间作泄者,妇科病证及关节肿痛者,多可选用。或入柴胡辈(大、小柴及四逆散),或合五苓类(五苓、四苓、苓桂术甘),或伍理中辈(理中、四君)及二陈等,可收相辅之效。
大黄、冬瓜仁
大黄苦寒,通腑泄热、导滞荡郁、涤化瘀血。
冬瓜仁性平味甘,利肺嗽、通小便、解热毒排痈肿。
冬瓜仁疏滞散郁,清肺润肠,疏理腑道。配以大黄泄热通腑,荡瘀郁,涤秽浊。两药合用,泄热散郁,祛浊导滞,相得益彰。
冬瓜仁疏滞散郁之力虽缓于大黄,但清扫残留则大黄有所不及;大黄荡浊泄下力迅,有“枪走一条线”之势,但搜剔络间,缓图而作不如冬瓜仁,两药合用有“优势互补”之功。
两药组对,合方用于痰湿郁阻,或瘀血阻络所致病证。如湿痰化热咳嗽日久不去者,膏粱厚味肠道积滞者,以及妇科病证痰瘀互结者等。每以大黄、冬瓜仁各5~10g进退缓泻之,多见其效。
枳实、白芍
枳实味苦辛,性微寒,疏滞下气、清热散结、消积除痞。
白芍味苦,性微寒,疏达阴滞、通导血痹、缓急止痛、养阴清热。
枳实疏滞散结,力偏气机,破滞为先;白芍疏达阴滞,专注血府,通痹为主。两药组合,优势互补。清热散结,疏滞除痹,消积散痞,通经活络。
临证两药一般以等量配对,10~15g为宜。若气滞热郁偏着者,枳实量可大于白芍;若血痹郁阻明显者,白芍量可大于枳实,随证而已。
枳实、白芍配对选用,总的原则是疏滞达郁、通痹散结为其治。或用于热郁气滞的肺系咳喘病证、中焦胆胃病证;或用于痰湿郁滞,或瘀血痹阻的妇科病证;或用于气机壅滞,经络痹阻的肢体、关节病证等。
本着祛积、疏滞、通痹不伤正的原则,年老体弱、脾胃不足者,用时量宜少,或在补益前提下佐用。
本组对药,若合以大黄、冬瓜仁则开滞泄下之力增大;或配以苍术、薏苡仁则疏滞祛湿之功尤佳。
枳实、白术
枳实:同前。
白术味甘,性温,培土暖中、燥湿化津、祛寒湿痹。
两药组合开滞化湿。白术燥湿化津,虽暖中培土,但有壅中易滞之嫌,此借枳实清热开滞,推动腑气,祛湿化浊更佳。枳实开滞理气,利于气行湿去,唯觉性寒有碍化湿,但得白术温中暖脾,不致寒凉为害。两药相合,互助互用。
此对配合,寒温适中。开滞气促化湿,暖脾培中不燥。临证多般等量配方使用,以10~15g为宜。欲增开滞之力可加枳实用量,若使健脾化湿宜增量白术。
枳实、白术宜生用,若取健中和胃者,炒用较佳。炒制者,性缓也。
临证使用多以开滞积、化痰湿为用。或用于痰湿咳嗽,咯痰不易,日久不愈者,或用于积滞胃肠痛泄者;或用于肝胆病症兼有郁阻者;或伍于气滞湿郁妇科病证的组方。尤宜用于湿郁便秘经久不愈者,可增白术量2~3倍于枳实,效佳。
泽泻、白术
泽泻味甘,性寒,利水湿、通淋浊。
白术:同前。
两药组对,温中化湿、行水消饮、运津四布。白术温中,伍泽泻之甘寒,温兴不燥;泽泻通利水道,配白术之甘温,利中有化。二者合力,利水湿祛湿浊,化痰饮趋下行;暖中州兴脾阳,运津液行四布。正所谓,既能通利湿郁、促浊滞之排出,又可杜绝湿郁集聚为饮、为痰之源。
临证使用,多据情酌定药物用量。若偏利湿行水,泽泻量多大于白术;若主健脾运津,白术量可大于泽泻。一般以15~30g为宜。
此对药取仲师泽泻汤“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方中泽泻2.5倍于白术,其治在利水湿而行津上承。临证多取以化痰湿、利湿浊为用,或选用于眩晕病证中,或用于湿郁中焦呕逆者,或用于肠中留饮作泄者,或用于妇科湿浊浸淫病证等。
此对药利湿浊属渐进型,非迅利速泄也。只要药中病机,功效则能渐显现,且呈递增趋势效验。
香附、五灵脂香附味辛甘,性平,理气散郁、活络散结、宣理气血。五灵脂味甘腥,性温,行血化瘀、活络散结、定痛止血。香附理气血,妇人多用。香则开结行气、疏滞散郁为先;五灵脂温散疏滞、化瘀散郁为功。二药合用,行气、理气,化瘀、散郁,药性温和,入丸、散剂,宜缓图。此对药,乃余之先父赵孟賔先生喜用。多合于气滞血瘀证或妇科月经病症的方剂中。其用量多取香附1.5倍于五灵脂可矣。若欲增强化瘀之力可适量增加五灵脂的用量;若欲兼顾补虚养血之用,可配入适量当归,其效彰彰。此对药入丸、散剂缓服,收效呈“渐入佳境”之势。
沙参、甘草沙参味甘,性凉,清热养阴、润肺生津。甘草味甘,性平,安中益气、缓和药性。沙参凉润不寒,益于肺气清肃、恶寒、憎热之娇性,止嗽止渴。甘草甘缓安中,伍以沙参清润生津,养阴而不凉不腻。二药合力,养阴生津、除烦宁心,护中益气、悦脾益肺。临证沙参用量常2~3倍于甘草,或入煎剂合方用之。或单为散剂,疗小儿肺内郁热咳嗽效佳。
山茱萸、淫羊藿山茱萸味甘酸,性微温,温养肝肾、纳气敛精、固阴敛阳。淫羊藿味辛甘,性温、温肾暖阳、强筋健骨、除寒通痹。山茱萸濡养肝肾,以纳肾气固阴偏着,淫羊藿以暖下元温阳见功。两药合力,温阳之中固敛YJ;养肝肾兼顾兴阳除痹。固阴不妨兴阳;温阳不碍敛精。阴阳互求,不燥不腻。临证多宜两药等量使用,一般以15~20g为宜。此对药适宜于诸虚劳损者。可入煎剂,亦宜入丸、散剂,缓图为是。
乌贼骨、茜草乌贼骨又名螵蛸,味咸涩,性微温,收敛制酸、止血生肌、软坚散结、祛腐化浊。茜草味苦,性寒,行血通痹、活络止血、化瘀止痛。两药组对,性和力缓。取其软坚散结、祛瘀生新、化腐祛浊、收敛溃疡、通痹活络之功效。此对药取《内经》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临证调配入汤剂,乌贼骨15~20g,茜草5~10g。多用于血瘀证,或用于胃肠病证瘀郁者,或用于某些瘀滞聚积的肿块病证,取其消磨松散以利化瘀祛腐;抑或妇科经带病证用之,皆在辨证取用。乌贼骨应去除甲壳用之,尤以入丸、散者更应去之。
三七、鸡内金三七味甘微苦,性温,补虚养血、活血化瘀、镇痛止血。鸡内金味甘,性平,消磨食积、化积祛腐、散瘀通络。三七活血化瘀又补虚养血,通经活络,疏通血痹之滞,伍以鸡内金消磨积滞郁腐,既通利血脉又清洁血脉。二药合力主在清利血脉、化瘀通痹。鸡内金化积散瘀之用,得益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初试用于结石病,后扩展至妇科月经病,以至于心脑血管病证,凡血脉瘀滞久者服之多效。临证使用,多宜丸散剂为佳,入汤剂亦可(应捣碎为宜)。一般为5g合方中,多等量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