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 资(附录恒使民无知无欲也)(2 / 2)
而且,看起来像是个坏老头,自己是个智者,却鼓动统治者实行“愚民”,让老百姓无知无欲。
但是,你一旦如我一般,将当下所处的立足点视为隧道入口,那个通往不归路的隧道口时,你将感悟老子的大善大爱和大智——生存,才是文明的第一要素!老子只是想告诉我们,生存,比文明重要。
就这么简单,可惜我们都听不懂他的话。
本章,老子继续教导统治者:要让老百姓长久地处于没有才智、没有欲望的状态,只让他们知道一些他们不敢做,也不能去做的事情,这样,就没有什么难以治理的了。
老子“绝智去欲”的思想,在本章中大显。
【阐述】:上几句话,老子已经将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愚夫形象58描绘得非常生动了,可这还不够,老子继续深化,在这四句话里,老子其实说的是一种“元无知”的状态,他希望我们都是这样的人:元无知!
“元无知”当然是一个全新的词汇,关于这个词汇,有一个小故事,先给大家分享一下——1995 年 4 月,一个劫匪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匹慈堡两家银行。
警察很快就根据监控画面将劫匪抓捕归案。
关键时劫匪觉得不可思议,他说他在脸上涂了柠檬汁,脸上有柠檬汁摄像头应该就拍不到他。
原来,他知道柠檬汁可以用来制作隐形墨水,由此推断柠檬汁能让他的脸隐形。
1996 年,康乃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邓宁,注意到这个故事,并从中总结出一条普遍的规律:越是缺乏知识和技巧的人,越是意识不到他们缺乏知识和技巧。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这叫元无知。
这一观察结果后来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
再回头来看看老子怎么说的。
老子首先说要让老百姓无知无欲,然后说的是让老百姓无知到什么程度才算无知,他的原话是“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大致意思就是:只让老百姓知道一些他们不敢,也不能去做的事就好了。
想象一下那会是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应该是:不要一个人去跟老虎战斗、不能爬到天上去摘月亮、不要坐在蛋上代替母鸡孵蛋,云云,换一句话说,就是只让老百姓知道一些最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除此之外,最好什么都不要知道了。
这是什么状态呢,其实差不多就是“元无知”的状态,即无知到甚至不知道自己无知的地步。它的坏处是可能永远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世界上还有其他的人类,世界之外还有宇宙等等;而好处也显而易见,其他的不说,只说一点:由于不知道自己无知,就不会去探求,不会产生新的欲望,所以容易满足,所以幸福感高。
选择一下吧,是幸福重要呢,还是知道宇宙的亿万分之一重要?如果你选择所谓的探求真理,想探索宇宙。好,那么我再加入“代价”这个参数:幸福的代价是有时会半饥半饱,探索宇宙的代价是人类灭绝。怎么样,你需要重新选择一下吗?59
这就是老子为我们指明的道路,你站在其中的任何一个节点,都会很容易地斥责他反动,但是如果你站在终点回看他,就会后悔没有听他的劝阻。这就是我们今日重读《道德经》的意义所在!
元无知,不知道自己是无知的,可如果它能够给个体的人以幸福,给全体的人类以永久生存权,那么,它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不能选择它呢?!现代经济学理论,所有得到都是必须付出代价的。
元无知,是所付出代价最小的。
可惜,我们都回不去了,因为这种选择只有一次,我们现在,正奔走在付出最高代价的那条路上。
可笑的是,最近有报道说,日本已经进入了所谓“低欲望时代”,中国也可能步其后尘,甚至全世界都将面临这个问题,这将会成为严重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老子摇了摇头,义无反顾地步入函谷关,甚至不屑回头……
【翻译】:(统治者)要让老百姓长久地处于没有才智、没有欲望的状态中,只让他们知道一些他们不敢做,也不能去做的事情,这样,就没有什么是难以治理的了。
【第三章完整翻译】:
(统治者)不要宣扬与标榜财富,这样,就不会引发社会对于财富的争夺;不要去认定稀缺资源、贵重物品,这样,就不会出现人民成盗的现象;不要显露出使人产生欲望的东西,这样才能使老百姓的内心长久平静、安定。
(另加入文字,以联系上下文)欲望,就是人心中的魔鬼,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旦打开了就无法收回,唯一的方法就是根本不去碰它,离它越远越好。
所以,最好的治理方法就是:(让老百姓们)心里没有多余的想法,都能吃饱肚子,不要有好高骛远、改变世界的志向,保持身强体壮的健康状态。
(另加入文字,以联系上下文)只是这样做可能还不够,不仅要让他们无知,60还要进一步让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无知。
要让老百姓长久地处于没有才智、没有欲望的状态中,只让他们知道一些他们不敢做,也不能去做的事情,这样,就没有什么是难以治理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