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和《登岳阳楼》的创作故事(2 / 2)
4、其他人物和情节——船家;劝杜甫晚一点登高;远望如茅草的杜甫。
5、代入情景故事,与作者所感共情。
(四用简易的语言写——即使是对作品知之甚少的人也能听懂的——故事。
二、创作《登岳阳楼》故事四步骤
(一主要从思想感情、语言表达和艺术手法三个角度,读懂作品,建立基点
1、思想感情基点——最忧国忧民
2、语言表达基点
首联:记叙带着昔时积累至今最沉郁的忧登楼;
颔联:描写分断吴楚、承载天地的最恢宏的洞庭湖水,如心中最忧之情;
颈联:总结自身老年最忧苦的处境;
尾联:记叙北部边境吐蕃侵扰国土,因极忧而描写最失态地“涕泗”。
3、艺术手法基点
首联:带着昔时积累至今最沉郁的忧登楼最含蓄的记叙;
颔联:借分断吴楚、承载天地的最恢宏的洞庭湖水之景抒最忧之情;
颈联:最凝练地叙写自身老年最忧苦的处境;
尾联:北部边境吐蕃侵扰国土的最忧记叙和最失态地“涕泗”的描写。
(二查找资料,以基点为准,整理信息,如社会背景、诗人经历和创作情境等,并确定作者的性格、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以基点为准,对所查找到的资料进行信息整理(需要删除的,尽量删除掉
1、社会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67年,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公元768年11月,吐蕃兵十万,进攻唐朝灵武。国家内忧外患。
2、作者经历: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公元755年11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同年同月,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一直过着困苦的生活,直至在公元77年在归乡船上病逝。
3、创作情境:公元767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公元768年,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4、地理环境、风俗、路线等:
(三根据思想感情基点,从语言表达基点出发,联系生活经历经验等,充分发挥联想想象,整合信息,设计故事,并代入情境,与作者感受共情。
1、确定故事情境的整体框架——登岳阳楼;
2、确定线索——事件线索“登楼”;时间线索“昔日、今天、未来”。
3、逐个或者逐联地对所写的意象和情景与线索联系起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浮”、“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天气、地点、其他人物和情节等——天气晴朗,刮风;老者、同登楼者;老者提起吐蕃进攻灵武的事情;
5、代入情景故事,与作者所感共情。
(四用简易的语言写——即使是对作品知之甚少的人也能听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