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天人成真人的故事(1 / 2)
本文较为深入清晰地讨论“天人合一的身体”这个话题,因为它的关键是超脱五行,成就真人,所以以“天人成真人的故事”为名。
天人合一的身体,用《黄帝内经》的话来讲,有三个境界层次——真人、圣人和贤人。
在《十、天人合一的身体》中所说的天人合一的身体,是圣人的身体,属于第二个层次。
这这个层次里,人的“三心”平衡,以与日地月及其平衡循环运动相协调为基础,与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即是圣人的境界。
这里再次引用《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讲圣人的原文以佐证: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这里再次强调,“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是源于月亮的纯洁无瑕、顺其自然的童心;“适嗜欲于世俗之间”为源于地球的克己和推己及人的仁心;而“无恚嗔之心”,是源于太阳的甘于奉献和大慈大悲的善心。
圣人同时拥有这“三心”,但是,我们细看原文,可以发现这“三心”的境界——“处天地之和”,只是童心的“顺其自然”,是与自然和谐的心,还未达到“纯洁无瑕”的“童心”境界;“适嗜欲于世俗之间”,只是让克己和推己及人达到适应世俗的程度,并不是超越世俗所要求的更高层次的克己和推己及人;“无恚嗔之心”,只是偏重在强调甘于奉献,不求私己,因此没有怪罪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心,并未有达到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的境界。
总之,圣人的“三心”,是同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社会和谐的“三心”;圣人“三心”的大小及其之间的平衡,是在己形成内在的和谐,在外与自然和社会构成良性和谐的循环,理论上的目的,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达到社会和谐即可。
下面我们先拿比这个层次低的——贤人的层次——来参考,然后再说真人的境界层次。
贤人这个层次,主要是在地球环境中模仿和顺应日月循环所造成的日夜循环,顺应四季变化,顺应天气变化,随时而变的层次。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贤人层次,原文是这样写的:“其次有圣人者……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法则天地,象似日月”,实际上就是模仿,就是跟随,是顺应——太阳出来就起床,太阳下山则静处和睡眠,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辨列星辰,逆从阴阳”说的跟随是天气的阴晴进行调理,如天气晴朗就该多活动,暴风雨的时候不便静坐,等等;说大点,是“分别四时”,即现在所提倡的说法——四季养生。
四季养生这一点,本书在《十一、天人“四季调心”合一的故事》和《十一、天人“四季调心”不合一的故事》两篇文章已经说清楚了,这里不累述。而且,两篇文章主要是写给当下的人们参考的。
无论如何,贤人层次,是跟随一天当中的太阳升降活动,根据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而跟着变化,是被动的,是多变的,它的关键和本质是“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中的“从”,是大概理解“上古之道”,而追求模仿上古真人的“合同于道”,并不是“道”本身,并未达到与“道”归一的境界。
下面所讲的第三层次,则是比贤人层次和圣人层次更高的层次,是与“道”归一的真人境界。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是这样说真人境界的: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提挈”,是提纲挈领,归结简化,“提挈天地”,就是归纳出天地运行规律,实际上就是日地月及其平衡循环运动的规律,根据这一点,进而“把握阴阳”。
“把握”,是掌控阴阳变化。
无论是“提挈”,还是“把握”,都是主动的,而不是圣人层次的顺应,更不是贤人层次的跟随。“把握阴阳”,并不是掌控日地月及其平衡循环运动,而是根据日地月及其平衡循环运动这个规律,能自由掌控自身的“三心”平衡。这是生存于地球环境,让“三心”平衡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是“三心”平衡的终极状态。
能做到或者即使是接近这个境界,中华文明中从有《黄帝内经》开始的历史以及暂时的当代来说,还不现实,毕竟有“俗世”的众多影响,以致于不能“独立守神”,不能“淳德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