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心或者坚定志向(1 / 1)
本文主要对前文进行总结,说说什么样的经典诗文比较方便用白话文改写成作者创作作品时内心活动的小故事。
经典诗文方不方便被改写成创作时的内心活动的故事,关键词主要有两个:“回归本心”和“坚定志向”。
坚守本心,不忘初心,往往令人敬服,如屈原、王维、李白、杜甫、王安石,著名的回归本心的例子也不少,如谢朓、陶渊明、黄庭坚……“三心”同归的人也是极为难得,如苏东坡。
本心,其实就是本性偏向,坚守本心,即无论社会环境如何,世人如何对待他们,他们皆坚守原则,他们的原则实则本心偏向,如屈原执着追求高洁品德,一心强国,“推此志也,虽与日月同光可也”,司马迁所说的日月同光,实际上就是屈原的本性偏向是太阳。杜甫一生爱国,也是如此。
回归本心,最著名的莫如陶渊明。一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实际上,他的本性偏向,实质上就是童心。顺其自然和纯洁无瑕的童心,总会感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回归本性,于是有了“守拙归园田”的决绝。
苏东坡本是纯洁无瑕的人,大半生依顺天性而行,经历“乌台诗案”后,发现人生天地间,其他二心不可缺,于是儒释道三修,即“三心”同修。他的“三心”在《赤壁赋》中体现出来。
为什么第一卷写了一些故事,却没有一篇是谢朓、陶渊明、王维和黄庭坚等大诗人的作品故事?如《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山居秋暝》、《登快阁》、《项脊轩志》……等等?
主要是因为回归本心的经典作品,都是思想感情已经是返璞归真,语言表达具有独一性或者唯一性,已经让语言表达无可替代,不方便再转换成白话文的故事。
而能转换成白话文的故事的经典作品,往往不仅仅是回归本心,还有坚定志向这一要素。回归本心和坚定志向的“化学作用”下的言行思,就是故事。
无论是杜甫的《登高》、《蜀相》、《登岳阳楼》和《客至》,还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曹操的《短歌行》,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以及其他,都是因为回归本心与坚定志向之间产生的故事。
而像苏轼回归“三心”,内心活动的故事更多。
其他诗文大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