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冯道出场(1 / 2)
被李嗣源呼唤的冯大人,姓冯名道,字可道,瀛洲景城人,先祖或为农人或为儒生。
冯道性格醇厚,少年好学,才名远播,曾侍奉幽州刘守光,庄宗李存勖,后因守孝三年暂离洛阳这才躲过兴教门之变,如今刚回洛阳便被李嗣源收编,现任翰林学士,伺候李嗣源身边,专为其处理公文,草拟文章。
冯道听到李嗣源之呼唤,立刻躬身上前,恭敬地回应,道:
“回禀大人,就如诸位所知,我们所在地洛阳城乃是我大唐数一数二的城池。
这洛阳城的建造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完善。据史料记载,在我大唐太宗时便曾下令修缮城墙和城门,但规模并不大。
后来,大唐国力日渐强盛,到了唐高宗时期,对洛阳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
武则天以周代唐后,以洛阳为神都,城内进一步完善了各种建筑,更有明堂、天堂和天枢这些耗费人力物力极大的工程出现,各地运来的石料车水马龙,十余年不曾间断。
据闻,当时洛阳城内,各地积累的木材,石料几乎堆积成山,遗留的材料在那时起便为了节约运输成本而选择就地掩埋。
想来,如今这些土下的巨石便是当年修成时遗留下来的。”
听到冯道这一番论述,不但众人纷纷颔首。
就连本在低头刨土的周延寿也不由微微错愕,抬头看向了冯道。
周延寿作为盛唐时期的穿越者他几乎亲历了洛阳城的改建,在李嗣源劈开土壤,碰到石头时,他便看出了此石正是高宗时修建洛阳所掩埋的巨石所在。
周延寿本想以巨石之说让李嗣源有所顾忌,不要妄动干戈,更不要轻易挑起战火以免百姓遭殃。
没想到李嗣源身旁一名看似温文尔雅的中年儒生竟有如此学识,能将巨石来源说个八九不离十。
就在周延寿偷偷打量冯道的当口,李嗣源的声音却再次响了起来,道:
“既然已知这巨石来源。
那么,周先生,按你刚才所言,我大唐一统天下必遇阻碍。那你可能看出,阻碍在何方。”
周延寿闻言,脑子飞快地运转起来,却见他不紧不慢地拍了拍手,抖了抖身上的尘土,缓缓站起身来,还扭了扭腰后,才对着李嗣源一躬身,恭敬地说道:
“就如大人所见,挡住大唐国运的便是这块石头。
这块石头尚未完全挖出,但从延申的角度来看,似乎菱角延申向西面与北面。
周某料想,未来阻碍大唐一统的最大敌人恐在西面和北面。”
“西面和北面。”
李嗣源闻言,脸上露出了一丝沉思之色。
看着李嗣源的面色,周延寿嘴角不由微微一翘。
按照原本身体“五皇子”的记忆,帝国西面乃是两川之地,别的不说,先帝李存勖正是因为收复两川后处置不当才引发洛阳城内守备空虚发生动乱,乃至身死兴教门之变。
如今两川之地已被董璋、孟知祥占据,大有一副割地为王的架势。只要稍微有点眼里,便可知晓两川必是当今大患。
至于北面,契丹之主耶律阿保机虽屡次为李存勖所败,但这几年却灭亡渤海国,一统契丹各部落,实力大增。
在五皇子李继峣地记忆中,在不久前,先帝李存勖还曾接到过边关告急,报告契丹又有南侵之意。
这一西一北两大隐患不除,天下又怎能安定,又谈何江山一统呢。
周延寿一面在心中思量,一面等待李嗣源的接下来的反应。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李嗣源的声音再次响起:
“周先生的风水术数之学我已有所了解,却不知在堪舆探穴之上先生造诣如何。”
周延寿闻言,微微一笑,恭敬地说道:
“回大人,比起刚刚的那些雕虫小技,周某所长正是堪舆探穴之术。”